老街,都是彰顯感情的所在。
不過台灣不是每條老街都有特色,這和台灣官、民都喜歡「一窩風」的特性有關。
花海、老街近幾年來每個鄉鎮幾乎都有,這也無可厚非,因為城鎮總是由該區老街發達,沒有老街才奇怪呢。
但各地方的老街應該有該區的特色吧,台灣這塊做的頗失敗,老街賣的東西都差異不大。
就像上週日我們至國家圖書館台灣分館時(其位於中和四號公園內),看公園周遭正在舉辦緬甸文化祭之類的宣導旗幟,但走近一看周遭賣的的小攤位並不「緬甸」,有點像台灣的農產特展加上小吃攤的綜合體。
永和的仁愛公園遇到重大節慶(例如元宵節)也會召集許多小商攤在公園四周聚集人氣。
老實說,週日中和的四號公園周遭小攤位場景和永和仁愛公園之前元宵節周遭的攤位,還真沒差異。
搞不好是過半都是同批攤位勒?
台灣老街實在很多,只是在客家地區的老街會多賣板條、客家菜等,各地區的老街多數都類似、也複製。
不信?不說你可能會以為下面這張照片,是在三峽老街拍攝的呢!
這是湖口老街。
湖口老街的遊客不像三峽老街、大溪老街或淡水老街的「假日人潮」,算是可逛的「老街」景點。
只是我們覺得用餐的店家不多,選擇性也較少,淡水老街這點就吃香許多,幾步路就一間小吃店。
不過有一好就沒兩好。
淡水老街現在一點也看不出老街的樣子,賣吃的店家很多、老街建物相對沒被凸顯,比較像是「白天版的夜市」吧。
當日,湖口老街唯二能記憶的:
一、在湖口老街吃了還不錯吃的「腳踏車芋泥冰」(不過我不喜歡吃芋頭,因此在「芋泥冰」的攤位買了「鳳梨冰」,哈)。
二、跟孩子印證他老爸所言不假,讓我看起來很像有很厲害的「預言」,但這對成人而言就只是常識(看吧,爸爸說一定會有間老廟在老街,你看你看)。
P.S.
以下當日湖口老街與三元宮隨意照,有興趣可看看,至於相關歷史資料均引自網路,請酌參:
湖口老街舊稱大窩口,窩即山窩,亦即兩山中間三面封閉,一面開口,有河水流出的地形。湖口老街大致上位於附近各山窩之開口,故稱大窩口。然而,儘管大窩口這個地名頗有來歷,但是見諸正式文件紀錄,大窩口皆稱為「大湖口」(資料引自湖口鄉湖口老街、大窩口促進會)。
腳踏車「芋泥冰」~我是真的覺得「鳳梨冰」很好吃
假日不至於擁擠,算可輕鬆逛的老街~
復興戲院~之前來湖口老街沒印象有這老戲院,第一次注意到
湖口老街的盡頭即是三元宮~建於1914年,是大湖口一帶的信仰中心
漂亮的屋脊弧度~西施脊
大湖口地區以三官大帝為主祀神有其地區性原因,臨近村落的中崙三元宮至今已有二百二十五年歷史,楊梅三界廟亦有一百九十五年歷史,波羅汶三元宮創建至今已歷一百五十年,這些村落的主廟皆以三官大帝為主祀神。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大湖口賜福嘗已運作半個世紀以上,而臨近村落的三官大帝村廟剛剛整修完竣,因此,大湖口就在這個氛圍下,興建以三官大帝為主祀神的三元宮(資料引自湖口老街三元宮)。
逛廟宇比逛老街更有吸引力(就算佑佑是愛吃的小朋友)~
三元宮於日據後期皇民化運動中,祭典活動被迫停止,牌位及香爐轉奉葉屋公廳,廟產則被征為軍用,至光復後廟務才恢復運作。唯廟宇年久失修,直至民國五十六年,村民踴躍捐題資金,始克重修廟宇,並於民國六十年恭塑三官大帝金身。至民國七十年代,則分別加設天井棚,設置光明燈,增建金爐及涼亭,並重繪廟門(資料引自湖口老街三元宮)。
2001年5月老湖口三元宮被新竹縣政府定為縣級古蹟,2000年因921地震受損,2003年2月開工進行維修,2005年5月完工,整修前殿、正殿、兩廊、新建文物館及美化週邊環境(資料引自湖口老街的信仰中心三元宮)。
湖口老街三元宮的結構為兩殿兩廊的格局~
明治四十三年(1904)大湖口始建三元宮,原廟坐東向西。至於現廟則建成於大正七年(1918);八年三官大帝登龕,正殿懸匾「帝心簡在」(資料引自湖口老街三元宮)。
廟內奉祀的主神是三官大帝,三官大帝俗稱三界神,指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天官是堯,他的生日是農曆一月十五日,俗稱上元節;地官是舜,他的生日是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中元節;水官是禹,他的生日是農曆十月十五日,俗稱下元節(資料引自湖口三元宮)。
彥彥和他的小兔兔~
籤詩櫃像中藥櫃~
各庄爐主輪值經辦祭典,期間演戲及打醮費用,亦已開始由庄民共同題捐~
自從去宜蘭傳藝中心的文昌祠後,我們都會特別注意「門神的眼睛,到底有沒有在看我們啊?」~
原文出處: 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2746575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