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彥今年九月讀某公立幼稚園大班開始,才近兩個月而已,彥彥已經被同化為幾近純華語對話的小朋友。之前曾有朋友、網友擔心這兩隻「聽不懂國語、不會說國語」都是多餘,反倒是我懷念以前彥彥純台語的童語時光。
以前佑佑讀幼稚園時,回家都還是用台語應對,連我故意用華語和佑佑對話,佑佑還是用台語回答(有興趣可見【幼稚園】你在學校到底是說「台語」還是「國語」?(獲中時嚴選好文))。
彥彥則相反。
六十幾天的幼稚園足以把彥彥的習慣用語(台語)翻轉,環境影響真大,大到自詡最瞭解他的我們無可預測。
腦袋中想到平常有太多人曾告訴我們:
「對啦,要讓孩子講台語,不要像我們XXX一樣,現在只會聽不會講台語」。
以前覺得我們的小孩就算生長在台北,但「不可能」有這種情況發生。
但現在,怎......我有點不太確定。
人生充滿許多不確定,佑佑、彥彥都是兩個極反證的例子:
一個擔心是佑佑不會說華語,另一個擔心是彥彥會忘了台語。
不說不知道,這是同一家庭的兩個個體。
我們都說孩子是不附屬於誰的自由個體。
是啊,他們的語言發展與選擇差異性真大。
也因為有這兩個例子,我有些心情可隨寫分享:
家庭應該保有其習慣性的語言,不管是華語、台語、客語或原住民語言,不應該讓阿公阿嬤操著不太標準的「國語」和孫子溝通。
讓阿公、阿嬤放棄已習慣六、七十年的語言去「配合」小孩,這非常沒道理。
孩子長大進入學校體系後,自然而然會有他們應該面對的語言衝突。
學華語和台語本來就是家庭習慣性的語言優先,這是一種「慢慢習慣、接近」的語言。
以後會如何發展,隨著工作、朋友的屬性,都會在在讓某一語言凸顯,不過家庭習慣語言還是應該優先養成。
或許我說的不盡然合理,但我喜歡從人性、從家庭出發點,我大概就是這立場。
語言最重要的不是強調「官方語言」是什麼?
人不是靠名人的座右銘活著,也不是靠賈伯斯無意義的一句話卻被拿來無限放大。
語言也一樣。
官不官方用語,根本和實質使用語言無關。
然「國語」這詞本身就有許多讓我難以接受的框架,因為現在似乎只有一種語言才叫國語。
我只知道台灣有四大族群,我搞不清楚現在政府明訂的「國語」到底有幾種語言?
三種?四種?或五種?
對於佑佑、彥彥應該說什麼語言?
我有點自私的希望他們除了「國語」外,也聽得懂台語、也會說台語。
至於以後習慣用華語還是台語對話,那就看「個人深造」了啊。
晚上你們兩人問我:為何要說國語(或為何要說台語)?
當時也算醒鐘,我沈默了些。
你們現在都睡了,總覺得夜深人靜有些心事能從缺口溢流進來,因此很雜的打了這篇。
總之,想告訴孩子:
你爸還是站在「你願意說什麼,我都願意聽」的這邊。
和語言無關,和心有關。
畢竟有時候互動不只是靠什麼語言,還有顆無武裝的心。
和孩子相處,最大的收穫並非「拉近親子關係」之類的親子教條,而是藉此更瞭解原本不以為意的事情。
包括思考自己。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3236290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