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這期有個非專題的小方塊文章,標題引起興趣:「研究,當爸爸是男人的天性」。
該研究提及男性結婚有子嗣後,睪丸酮(男性賀爾蒙)會下將約三分之一,因此男性比較溫柔、體貼的一面會隨著賀爾蒙降低而浮現,可讓爸爸不會為了「賀爾蒙」升高而「分心」或吸引(追求)其他異性。這是大自然為了確保能在育嬰期間,留住爸爸照顧孩子的演化機制。
這研究是從生物、生理觀點。
然男性的野性就算降低三分之一,還有三分之二強,對男性而言只有百分之三的賀爾蒙都不太保險了,不能寄望尚有三分之二強的睪丸酮能打造一個好爸爸。
不管爸爸或媽媽,兩性「有小孩」不是藥方,而是心情上的轉折,有灑脫、有欣喜、也可檢視未曾發現過的自己。
不過無可否認,此研究也是一種看待男性成為父親的轉變歷程;然而時代變了,爸爸的角色與定位很難靠單純靠生理孥化即產生「育兒本能」。
「未當當爸爸前」,人生多輕鬆自在啊,就像滿手好牌,何時出牌都取決於自我。
每個爸爸忍受小孩的喧鬧度不一樣,剛有小孩(佑佑)的第一個月,實在無法接受晚上始終睡不飽的殘酷事實(第二個小孩彥彥出生後比較習慣)。
「當爸爸一開始」通常拿到的都不是一副好牌,有些爸爸會一直放槍、但有些爸爸卻會一步步把手上的壞牌打好。
當爸爸沒有捷徑與速成,需要不斷反思檢討自己對「爸爸」角色的定位,對於孩子成長的過程爸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不只是教養書常提及的「陪伴」,對小孩還要有「熱情」。
畢業前夕,找工作的人力網或專家們都會告訴找工作的新鮮人:「除了『錢多、事少、離家近』,還要找一份『有熱情』的工作」。
找工作都要有熱情,那要陪伴你一輩子的親子關係,你能不熱情嗎?
對男人而言,「小孩」的意義會因自我角色改變而轉變,即當爸爸和當老公是截然不同的角色轉換和心理歷程。
如果父母是家中唯二的仲裁者時,某種程度「扮黑臉」已經和「爸爸」的角色有很緊密的連結,這是很一般的認知,有時候也是難以撼動的標籤。
爸爸可以是認知或價值力量的守門員,讓孩子知道爸爸是孩子友伴建立、性別認同、生活價值甚至探索未來世界的媒介。
更重要的是爸爸不僅如廣告所說「有強壯的雙臂」能擁抱孩子,爸爸更應卸下威權假面,與孩子的互動保持開放,這更是走近彼此生命歷程的重要橋樑。
佑佑讀國小一年級了,漸漸進入社會化的野生叢林內,我常告訴他不管在學校或在外,如果遇到問題回家一定要告訴我,我答應佑佑當下我不會生氣,會一同坐下來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第一時間老爸我也許可透過某些關係去協助處理學校內或外的事情,能處理的「問題」都好談。
不要遇到棘手事情不告知我,事情最後讓我hold不住,那我真的才會生氣。
站在爸爸的角度,小孩犯錯不是問題,孩子掩飾問題反而成為「問題的一部份」,這才是問題。
孩子即使沒有辦法成為「不會犯錯」的小孩,但至少讓孩子有機會和我們「一同解決」問題,套句很哥兒們的話:「用男人的方式解決問題」,讓爸爸和孩子一起用家庭情緒支持力面對問題,這態度比睪丸酮降低幾分之幾重要更多。
縱使我是家中傳統中獨子(雖有一個姊姊),但我父母對我的尊重,我得以非常自由的選擇未來的人生,沒有一定要生小孩的壓力。
然從當爸爸後,我更瞭解「父母對小孩的愛是完全不求回報」,原來是這樣的感受。
「爸爸」這個角色就像開車,開久了也越來越上手,這是「熟練度」經驗的問題,而非「睪丸酮」的生理問題。
有孩子、當爸爸後,「教養小孩」對男人是一門深情的試驗,過程中能體驗「為一個人無償付出」是什麼感受,這和愛情中「計較誰付出比較多」的感情截然不同。
當我們無法預測未來的多變社會,培養孩子有知足感恩的心、有解決事情的能力與責任感,或許是爸爸這個角色可以施力的地方。
很多爸爸,都在有小孩後柔軟,也在有小孩後更體會自己對父母曾有的忤逆,偶爾帶著愧疚感入眠。
不過回呼應親子天下該研究內文探討的「生理」面向來說,當爸爸後更有讓生理淚腺這器官甦醒的能量、因爸爸們也有柔弱的一面(睪丸酮的作用?),爸爸不是無敵鐵金剛。
我們也會被自己的脆弱擊倒,也會為自己無心製造的麻煩事所困擾,爸爸的剛毅很多時候都是刻意,面對孩子時反而會卸下假面,釋放柔軟的心。
如果沒有仔細坦露,誰知道原來爸爸們也有這麼細膩的感受,用柔軟的胸襟感受孩子「人之初性本善」所散發出來微笑。
我感謝我天上的爸爸,他讓我知道我應該如何當爸爸、如何柔軟與堅毅、如何對家小負責,不管他在不在我身邊。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2939282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