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雜之又雜】說幾個「真誠」的雜想

最近看了一則新聞,陳情民眾可能會覺得很憤怒,但我當下看了這位仁兄的回應,在心裡小聲的偷笑幾聲。

台北市長信箱出包,某員回覆市民陳情信箱未依規定有主管控管,當下在草擬回覆稿時把情緒性字眼忘記刪除就按送出,因此跑出來:

「親愛的市民朋友您好:(您真的很雞巴)」。

該公務員出了大紕漏,這公務員不小心把他的真心想法透過滑鼠傳送出去,該新聞把人性的假面浮上台面。

我還沒看「賽德克巴萊」,但聽了、也看了相關的討論與報導,戲劇中的血淚故事張力很大,尤其該片宣傳的功力實在了得,連我近七歲的兒子都「躍躍欲試」(這詞是用在這地方嗎?)想進電影院看。

砍頭、濺血的畫面當然對小孩當然不適,不過藉由「賽德克巴萊」這電影旋風,我也多了和小孩討論「霧社事件」的可能。

我看了一些「賽德克巴萊」的評論,就像一個社會福利政策剛推出來,如果沒有反對意見,少了負面的政策檢視,對政策執行面而言是危險的。因此只允許對某電影正向評論,對台灣電影的未來發展不是好事。

我聽鄭村棋的左派論調,鄭村棋也用他的觀點批判「賽德克巴萊」,並評論導演魏德聖在總統府前首映一事,對於統治階級權力遊戲的解剖,他點了很多不同主流論述的思考。

彥彥還不很懂,佑佑也僅懂這電影是「日本人」和「原住民」打戰的電影,帶領原住民的好人叫「莫那努道」。

我可以理解,佑佑、彥彥還小,他們的認知很單一、很黑白,也很「好人壞人」,但不一定正義。

我媽告訴我隔幾天她要和嘉義上來的同事去林口。

聽到林口,我直覺的問:

「媽,你們要去賽德克巴萊的場景嗎?」

「對,聽說要門票」,我媽回答。

「好啊,去看也好」,我當時覺得我媽挺流行的,哈。

我記得「賽德克巴萊」電影還沒上映前一or兩天的早上,我聽唐湘龍主持的廣播「飛碟早餐,當天訪問對象就是魏德聖導演。

這人聽起來講話很溫,完全沒有架子,而且也不會講些空話。

例如有些導演會說些專業話語,什麼電影用什麼樣的運鏡,代表當時氛圍如何如何,要從內心看才可以理解感動......

好像看不懂「言談之外」想表達的意象,就顯得沒有文化氣息;好像在電影院看到睡著的人,就是不懂當中如「形上學」的意境。

明明有時候導演自認為有意境的畫面,但多數人都一頭霧水啊。

魏德聖不太一樣,訪談中他講了很真的話:

「我不是科班出生,只覺得應該完成一件事,然後就去完成......得不得獎我不在意,我希望觀眾喜歡,這才是我最在意的事情」。

我曾在臉書PO文說任何戰爭的本質,不管師出有名或無名,不管結果贏或輸,都是人類的悲劇。有人回應:「還沒看過賽德克巴萊,為何評論?」

我無能力評論電影元素的好壞,我也尚未看該電影(但我會找時間看),因此我並非對電影「好不好看」作評論。

因此我絕非「影評」此片,但我關注「賽德克巴萊」延伸的社會「現象」。

因這片讓七歲的小孩注意(「賽德克巴萊」這名很繞口,但現在連小孩都很上口)、七十歲的老人動心(我媽連同她退休的老師同事,都計畫去看該片場),這「現象」很令人玩味吧。

且很多人見面都問:「看過賽德克巴萊了嗎?」,或一同讚嘆「電影配樂好好聽」......,這已經是這段期間「台灣民眾的集體記憶」之一。

這種情感的凝聚力比國家機器花整年宣傳「精彩一百年」更為精彩。

從「海角七號」到「賽德克巴萊」,撇開拍片手法和影片內容外,電影深度的和土地產生連結、和生活產生連動,這才是魏導厲害的地方。


以上林林總總,打了一些沒營養的省思。

別問我為何看到這則「親愛的市民朋友您好:(您真的很雞巴)」,為何會想到「魏德聖」?哈,我也無解,置身道德價值的對錯之外,也許他們的共通點是人性的真誠,不管是正面或負面。

P.S.

今傍晚回家路上,又聽到陳文茜今日訪問的來賓又是魏德聖(很怪,我反而都錯過伍佰的廣播訪談),我又再次確認魏德聖是「平凡中的不平凡」(這種形容,好像必須用在蔣中正等偉人?)和其他「知名導演」比起來,魏導是個沒有架子的導演(有些名人都需要人們「仰之彌高」,他們才顯的有「份量」)。

多點平凡、多點真誠、多點人性,魏導就這點,我頗欣賞。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1695494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