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裡順天宮:
地圖顯示南苑裡有兩間畫紅字的廟宇,紅字大概是重要的在地廟宇,因此離開苑裡北區的慈和宮後,原本就要往台中方向(往南)的我們,先至苑裡老街「振發帽蓆行」後,順至苑裡的另一在地廟宇「順天宮」走走。
順天宮位於「房裡古城」指標的巷子內,初見才知道這是一間不起眼的小廟宇,就像一般佇立在巷道中的平凡小廟,但從前庭的古蹟「房里溪官義渡」石碑中可瞭解,這個區塊雖小,但是苑裡重要的人文發源地。
順天宮主祀媽祖,興建於清朝雍正二年(西元一七二四年),是縱貫鐵路海線沿線最古老的一座廟宇(引自順天宮古蹟巡禮)。順天宮由於位在房裡城內,因此習稱「城內媽祖」,而位在苑裡國小旁的慈和宮,則稱城外媽祖。
有味道的老廟:順天宮~
順天宮的雕樑很純樸,少了一般廟宇雕樑畫棟的身段,保存歷史的痕跡和古樸風貌。
順天宮正面小小的,無論門檻或是窗櫺,都是以福州杉建造而成,門檻前的石階是用觀音石砌成(引自順天宮古蹟巡禮)~
連虎爺的窩都很窄,小小的一個~
順天宮的匾額多以近代為主,正殿主祀媽祖,左右兩側分別供奉註生娘娘及城隍爺兩位神明,左側殿供奉玄天上帝,左側廂房則供奉五斗星君,右側殿供奉神農大帝。
順天宮經歷了二百多年的歷史,不管是四周牆壁、地上採的磁磚,依然保有當初的規模,除了正殿前的牌樓是後來加蓋之外,正殿和偏廂都還是原來的面貌。
蠹腐痕也是歷史痕~
左廂房小小的,都是神將~
房里溪官義渡碑(義渡亭)~
所謂「義渡」是指地方初闢時,以小舟或竹筏載運行客渡過河川的交通設施(類似嘉義市區的非主流景點「八獎溪義渡」意思)。
順天宮前有座一百七十一年歷史的「房里溪官義渡碑」,古老石碑曾一度被農民拿來鋪牛車路,且房裡溪曾經歷多次水災,義渡碑也被大水沖走,被農民鋪在水溝上供牛車行走,後來居民發現「石頭路上怎麼有字?」才尋回石碑,存放在順天宮外的左側中庭。地方人士撿回後,重新立在順天宮外,成為不少外地遊客探訪房裡古城的第一站(引自房里溪官義渡碑 重立順天宮)。
「房里溪官義渡碑」已經不確定是否就是原本的「義渡口」,可以確知的是,義渡是早年交通未發達前,方便商旅來往,扮演過很重要的角色,值得用一個小小石碑加以紀念。
宮前與房里溪官義渡碑(義渡亭)的榕樹下有幾位阿公阿伯在乘涼聊天,和這間不華麗的廟宇顯的很搭配,讓人覺得順天宮不只是歷史的古蹟,而且是人文的匯集。
古意盎然的周遭環境、順天宮的小巧樸實和阿公阿伯的笑聲,都讓這裡有更容易親近的氛圍。
◎ 房裡老街、蔡泉盛號(蔡家古厝):
由於我們原主要至順天宮,房裡老街與蔡泉盛號(蔡家古厝)是正巧沿著小路不經意探訪,沿著順天宮後方的房裡街往指標走,即是「房裡老街」~
房裡古城介紹~
房裡老街整條街道總長約兩、三百公尺,新舊建築夾雜,偶有「土角厝」、偶有水泥屋,比較常見的影像是房舍,不要說老人,路上幾乎沒什麼行人在走動。
房裡老街很多古宅,不是土角厝,就是紅磚屋~
蔡泉盛號(蔡家古厝)順天宮右後方的房裡街道旁。
根據「臺灣建築史」這本書的記載,蔡家古厝興建於清朝光緒23年(西元1897年),距今大約有一百年的歷史,是目前房裡地區碩果僅存的最古老住宅(引自古蹟巡禮)。
當天為一般日,蔡泉盛號(蔡家古厝)並未開放外、我們也未先預約,因此我們並未真正進入蔡家古厝看看這當地人稱的「豪宅」,只能在外看看先整修的門面,照張「到此一遊」的照片,未能進入蔡家古宅甚為可惜啊。
蔡家古厝前~
門牌有些斑駁,蔡泉盛號(蔡家古厝)位於房裡里16鄰40號~
比較特別的是:蔡家古厝的大門除了貼了左右的上聯、下聯外,「橫批」非貼於正面,而是貼於正面的下方(不知是為了不遮住門牌?或有其未知的意義?)
佑佑和佑彥阿嬤還在順天宮時,房裡老街只有我呼喊佑佑的聲音,劃破了房裡古城的寧靜外,和其他老街不一樣,「安靜」反而是這裡的特色,過往的繁華景象早已不復在。
總之,房裡古城原本非常繁華,然如今在多數老街都「重生」之際反而更顯平淡,見證了苗栗苑裡鎮房裡社區的繁榮與沒落。
接近午后時分,陽光已漸柔和,房裡古城就像以前古城巷弄,少了人氣的氛圍縈繞在安靜的街道上,斜陽用餘暉映照出這古城的一角,讓房裡古城只有「古道斜陽」,不必有「斷腸人在天涯」的感嘆。
前來房裡老街的我們不必有物換星移的落寞感,當下只要體驗古城寧靜的氛圍,在幽靜的小街小巷中縱情漫走,體驗真正的「老街」洗禮。
◎ 鄰近景點: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0599038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