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老街:
雲林斗六的太平老街位於斗六市太平路上,當地人叫太平老街是斗六大街,因這裡自清代以來就是斗六的商業中心。
太平老街的街頭在斗六圓環,也就是「斗六門」,街尾在永福寺。因為當天已至斗六信仰中心新興宮(媽祖廟)拜拜,因此並未至永福寺走動,而是直接穿越太平老街。
太平老街全長約600公尺,這裡有連續80多棟日據時期的巴洛克式的建築,十分優美,且日據的五十年間,橫跨明治、大正、昭和等三個時期,是結合當時歐洲、日本以及福建文化,各類建築至今己近100多年(資料引自斗六太平老街)。
太平老街的女兒牆絕大多數都有刻意裝飾、做造型,牆上多有用泥塑雕飾表明屋主「姓氏」。
目前最老的建築當推明治四十一年(西元一九○八年)所建之「源興」,位於太平路九十五號,據今已一百餘年(資料引自雲林縣斗六市公所太平老街)。
太平老街的建築很有古典風味,但目前已成斗六生活機能與餐飲餐店,古建物配上新機能,雖感覺有點不搭但顯活力,讓斗六太平老街與苗栗苑裡老街有截然不同的生命型態。
女兒牆上有搭配剪黏,做成書卷;有以彩瓷拼貼,做成西洋花飾等等,還有龍鳳、人物等圖案,甚至還將家訓或對聯,刻於山牆下的立柱上。
最上方的建築,講究華麗的裝飾手法,計有書卷型式,鏤空欄杆,三角假山牆,圓拱型假山牆等等型式,泥作雕飾則有花草、人物、獸類、幾何圖樣、家族姓氏、彩磁拼貼等等裝飾主題,整體具有高度藝術價值(資料引自雲林縣斗六市公所太平老街)。
老街都伴隨廟宇,太平大街有間福德宮做鎮在中段路口~
太平老街的盡頭即斗六圓環,也就是「斗六門」~
「斗六門」是斗六的古地名,其重要性類似嘉義市的中央七彩噴水池,除了交通樞紐外,更是在地情感的連結場域~
◎ 行啟記念館:
往太平老街與斗六門相反方向走,太平老街路的另一盡頭便是「行啟紀念館」~
我記得小時候曾聽過「行啟紀念日」,「行啟」雖和負面字眼「行乞」同音,但意義截然不同。相關歷史介紹,請見以下資料(引自319旅行事誌記念公館-雲林縣斗六市行啟紀念館):
「行啟」台灣的皇太子裕仁於大正12年(1923年)4月16日抵台,4月27返日,12天的行程十分緊湊,當時交通工具並不發達,甚至還遠赴澎湖視察,可見所到之處僅能走馬看花。裕仁離台後,各地紛紛以「行啟」之名立碑、設立紀念館、公園,並訂4月16日為「行啟紀念日」。
斗六郡於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一直是雲嘉地區重要的政經、文教中心,但當年裕仁太子巡視台灣行程,並未到訪斗六。
而「斗六行啟紀念館」的肇建,乃是地方上對公共聚會空間(集會、學習、宴會、表演)需求殷切,地方仕紳與民眾乃以紀念裕仁(昭和)天皇親臨台灣的恩澤籌建「記念公館」,且可做為向殖民政府示好的政治工具。
知道行啟紀念館的歷史意義和定位可知,「行啟紀念館」是日治時期特殊的產物,就如同台灣光復後黨國政府在各地方興建「中山堂」、「中正堂」具有相仿的意義,雖然都是人民集社與文藝表演場合,但也都有某種政治交換的統治意涵。
行啟記念館內有例行性的展覽,希望地方政府好好利用這空間,避免又一蚊子館誕生~
行啟紀念館也稱「斗六公民會館」~
日據時代的老建築,重新整修過保留了格局與建材,但多了新意就少了古味,這是古蹟建物保留與重修的兩難~
挑高的正廳上仍是木材結構支撐~
行啟紀念館模型~
行啟紀念館前有廣大的草皮和揶樹林道~
◎ 兒童籽公園:
行啟記念館後方,即兒童籽公園~
籽公園沒有入口,也沒有圍牆,和行啟記念館的空間感結合在一起~
籽公園四周生態池~
籽公園內的特殊白色造型建物~
公告欄寫著,籽公園玩沙區的砂質和一般公園不同,因為不黏身體,適合小小孩來此盡情享受玩沙樂~
圓弧造型的外觀,連洗手間都很有現代感~
白色建物內的支架也非常流線~
「籽」代表「種子」,也是「新生」之意,兒童籽公園園區的設施都以「小孩」為中心,非常符合「籽公園」的命題:每個小種籽都是父母親的心肝寶貝,照顧小種籽就像照顧幼苗一樣。
也許你們和我們一樣,對斗六都頗陌生,因為斗六向來不是個主流的玩樂景點。不過走走這些斗六走訪這些景點會有不同的樂趣,從太平老街、行啟記念館走到現代感十足的兒童籽公園,就像從歷史古蹟走向未來太空建物,誰說時光機只存在漫畫?
P.S.
斗六不大,各景點問一下在地人應該都可馬上指引。其他斗六景點與在地美食有興趣亦可參考:
【雲林半日遊】斗六特色美食「魷魚興嘴吃嘴」+新興宮(媽祖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