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部分舊文新增)原本要選擇三月二十二日(總統選舉)前一兩天出國,因為出國費用省了許多。但有人為了投票返台,我們這時候出國似乎說不過去......
之前有點逃避這次選舉,從來不知道對總統選舉的消極、失落.......那滋味是那樣的孤獨,而選擇投票前離開台灣,回來接受選舉結果,是那時候有點自我放逐(或稱逃避)的方式之一。
我想佑彥媽大概依我,如果我選擇不投票出國,那她也不會認為神聖的一票有多重要。
事後想想,我們還是選擇留在台灣,至少用這張票表達我們的立場,善盡憲法明訂的權利與義務,結果輸贏則是另外一個層次,不是我們能掌握的。
不過每次選舉都算是改寫歷史,每次選舉台灣民眾都時時在承受幾近爆炸性兩造脈動的力量。
在帛琉的這幾天(3/16-19),從書中、導遊口中大概瞭解帛琉是一個長期受到外國殖民的殖民國家,隔著幾百里遠暗潮洶湧的海洋,台灣不也同樣曾是被殖民國家。
當時有心心相惜嗎?或許有人會問。
不,台灣其實是一個很有活力、生氣、多元的國家。選舉改寫的過程或許很激情,不過從民主的角度來看,台灣還是值得引以為傲。
有人說在台灣的社會內部,依舊沒有擺脫被殖民的心態,雖然民主開放,但在國際社會的情勢上,台灣仍然受到「祖國」、美國等帝國權力支配的影響,台灣依然無法掙脫枷鎖。
在選前一天,這樣的問題很少被兩造候選人提出來討論,更遑論扣敲台灣島民的思考。
中間選民?是中立客觀的一群?還是西瓜效應的一群?如果別人形容我們是中間選民,我覺得這樣的稱謂並不是誇讚。
我們從來也不是中間選民,也不希望成為中間選民。
在選戰最後一天,如果還有人自稱是還在觀望的「中間選民」,那只能解讀:這是他的一再不表態或......這個人真的沒主見。
到底是客觀?觀望?還是根本沒想法的人?每個人對中間選民的解讀不同。
遇到總統大選,台灣中間選民的比例,我並不覺得有新聞媒體說的佔三成這麼高,因為我們有國家認同問題,這是非黑即白的是非選擇。
對於總統選舉,國家認同會牽動對候選人的認同,而這些很多都是每個人心中早已有定論的政治認同。
「中間選民」不是自以為客觀的代名詞,這些選民相當程度是「偽」中間選民,卻用中間選民的名詞來當保護色,包括原本就支持藍,或原本就支持綠的民眾。
偶爾在節目call-in觀眾的第一句話:「我是中間選民.....」。
好像要說這個名詞,才代表他的超然客觀,才有辦法繼續抒發自以為客觀的高見。
「偽」中間選民吧。
這就像有些單位想扮演客觀超然的執法者角色,但總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如NCC之前說如果電視台的政論節目有偏頗(也就是一面倒)的安排,他們決定開鍘,這種看似有魄力的宣示不如不要宣示,因為他們沒能力、也不會執行。
殊不見目前的政論節目,有那個節目是公平客觀?各侍其主的立場還不夠明顯?向各自藍綠的民眾洗腦還不夠徹底?
台灣的新聞從來沒客觀,正值選前之際的刀口階段,更是客觀不起來。
至少我看來,有理念的人哪管是藍綠,都比自謂客觀的(偽)中間選民更值得稱許。
因為黨國教育使然,從小我常以遠見和狹隘來描述中國與台灣:
凡是屬於中國者,就是驕傲、偉大的代名詞。凡是屬於台灣者,必然是眼光狹小、淺盤思想、劃地自限。
長大了,我知道原來我受到的教育是如此讓人「驕傲與偉大」。
台灣的政治環境讓我們變的非常實際,對於政見的要求也趨於遠見,不過有人把未來五十年的願景當成政見,到底是怎樣?
誰也無法料想五十年後的台灣面貌,卻能提出這種超長期的夢幻藍圖?
理想的彼岸到底在哪?振興經濟的良方到底是振興了誰的經濟?在政見滿天飛、支票隨意開的現在,檢驗候選人的好壞不能只看政見,檢視這兩位候選人的個人品格、執行力等,從長期觀察也許是檢驗候選人的方法之一。
近日看到一則廣告:「台灣的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
是廣告?還是政見?還是選舉的操作語言?
如果把候選人最後幾天提出的報紙廣告內容,簡化為一種意識型態的交戰似乎過於粗鄙,但是有一個事實不得不承認的是:
「如果沒有總統大選,也許台灣的前途不會那麼迅速受到討論,得到KMT與DPP對台灣前途的『共識』」。
現在是一個比較誰愛台灣的年代,也是一個比賽誰是聖人的年代,而比較偏左翼的知識份子會期待一個公平合理社會的產生。
但兩個候選人都沒提出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社會福利政策,或許他們的政見白皮書或官方網站有,但連他們在公開場合都少討論了,一般大眾根本無法知道台灣的社會福利走向為何?他們要催生什麼樣的台灣?
從「終極統一論」絕對「中」傾,到「台灣的前途由台灣兩千兩百萬人決定論」的相對「台」傾,種種國家認同搖擺不定的政治信仰態度,決定了他也是用相同的態度,閃爍曖昧的回應其他議題。
「台灣的未來由台灣人民決定!」這政見(口號?)在選舉時好像就是「無異議」敲三下通過的一般常式?
那請當選後別擺回「台灣的未來要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的論述。
我不否認雙方陣營各自在操縱「台灣」這個符號。
本土,是選戰的圖騰;而台灣,也升格為神主牌的象徵。我想這是台灣無法擺脫的原罪,因為我們的國家認同幾近五五波的分歧。
高舉中國大旗是否能為台灣帶來活路?兩岸共同市場的中國,是否允許我們單方面受益(我們的人員、物資可外銷對岸,而對岸的人員物資卻不能來台傾銷),實在令人高度懷疑。
尤其面對國共談判少有勝算的KMT,誰能告訴這政策到底是如何形成?最後如何成行?
「搖椅上的革命家」大概是說一個沈溺理論、理想,在象牙塔思維的人,以為在理論上能站住腳,在實務上必然可以成立、可以執行。
但面對如此強悍的中國政府,兩岸共同市場的「理想性」推論為何顯的如此「天真」?想實踐「搖椅上的革命家」信仰?
西藏事件對於身處台灣的我們,其實有某種假想的啟示。只是我們在台灣的人身安全與自由,沒受到西藏鎮壓式的挑戰;在人格尊嚴上也沒有受到西藏人立即性的羞辱;而我們對自由民主的追求,無須付出生命代價。
對佑佑、彥彥而言,民主是什麼?......就是.......民主嘛,和空氣一樣,不需要耗費時間成本來取得。
參選總統者昔日是高舉反對總統直接民選的人,現在卻成為總統候選人(也可能是有大於二分之一的當選機會,以之前的民調而論)。
其實從很多有接觸格友的平日文章,我大概可略知一二藍綠的傾向,裡面包括我覺得不錯的格友,但我們不會刻意與這些格友「保持距離」。
請格友尊重每個人表態的權利,就如同我上班的環境,大家非常尊重彼此的立場一樣,就算辦公室藍綠的對比約為九比一(工作場域的性質略特殊),但同事間不會因此劃清界限,還不是一樣共事愉快。
多數格子的文章寫的都是心裡表白,深入剖析單一事件的不是太多,或許可進一步說,格子的文化就是讓你在幾百字內陳述心情與敘語。
我小時候在黨國的教育體系下,自然很難免除中國沙文主義曾慣輸給我的偏見,在中國民族主義教育下的一代,每當回首這些過去才發現,以前吸收的知識,都是在維持一個虛幻的國家認同。
因此政治上不能苟同KMT的國家認同方向,不過也注意到有些格友,並不樂於「表態」這種風險性的姿態。
尤其是選舉。
如果離開互相取暖的團體,就有可能成為部分格友的假想敵。問題是,我在乎部分格友刻意用政治選擇,來標籤化我們是敵是友嗎?
沒有人能操控誰去投誰,選前一天要投誰大概有個底(除了選前一日還自稱中間選民的西瓜派),我們的格子也沒企圖去影響誰。而且最最最......重要的是......你能影響誰?
大夥兒都有自由意志,格子的就是純粹抒發想法,新聞的視覺配合、電視煽動性的言語的力量才大。
希望以上言論也別造成另外彼此阻隔的牆,如果你刻意把政治當成交友的唯一正確指標,那我們的頻率肯定不同。若因為這文的影響,直接把我們格子列入不受歡迎的「黑戶」,那我可會非常高興。
因為藉由你主動將我們格子隔離,我們比較懶,可藉此「反篩選」頻率相同(我們說的頻率相同,不需要立場相同,而是互相尊重)的格友。
政治選擇沒有對錯,非敵即友的政治選擇操作,不應該用在平日(網路)交友。
我自覺沒有太極端的用詞,並不擔心自己的文字和內容受到調侃或挑戰,文章既然已經發表,我自然不是唯一的詮釋者。
你的詮釋我尊重,但請不要刻意在我的格子留下無連結暱稱的謾罵,也請減少有情緒性的挑釁與奚落(恕刪)。
昨天下午開會,老大說星期六的投票選舉後,「一番兩瞪眼」,選完後就要做什麼做什麼.......
是的,兩造候選人對台灣的未來或許都有自己的夢想,沈湎選舉大夢的台灣,明天終究會一切回歸平靜。
P.S.我喜歡我們辦公室許官說的:「政治很簡單,表態又怎樣,就像有些人喜歡吃義大利麵,有些人喜歡吃牛肉麵、有些人就是不喜歡吃麵,又如何,互相尊重、包容即可」。
P.S.我們去帛琉的那天(316),我們的孩子當天在嘉義市文化中心和阿姨們參加「逆轉勝」的擊掌活動,他們也幫我們表達我們的意向。不管選戰結果如何,選舉活動的各種洗禮,我們也視為這是對小孩子的另外一種民主見習,絕對和教室內課本教導的民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