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已經一歲七個月,明天要回桃園打預防針,可預期的應該是哭哭收場,而且現在還沒打針,一看到醫生(魔鬼?)就開始「醞釀」哭的情緒。
之前去社區診所看診等待號次時,彥彥就「意圖」拉我們的手往診所外走,欲迂迴逃離即將到來的受難現場。
彥彥的佔有慾頗高,對於「分享」的意思似懂非懂(或許這小子已瞭解,只是不想分享),而現在佑佑動不動就告誡(嚴肅的口吻)弟弟:「要分享!」,或跑來告狀:「弟弟瓏不要分享ㄋㄟ」。
但大體上而言,他們兄弟倆有他們特殊的互動方式,彥彥有他的堅持,某部分來說彥彥會強烈的貫徹他的需求或想要,間接造成「執意」的意涵。
對彥彥而言,他的需求可不能打折,尤其碰到佑佑有相同需求的時候。
例如:兩個人有「默契」會「同時」想要玩「相同」的玩具。
最近彥彥玩樂的主力除了積木外,發覺他自己想玩動物卡的頻率也比較高,因為每次他說一個動物的名字(彥彥的口語還不是很清楚,但已有雛形,可能只有我們聽得懂吧),全家幾乎要用力鼓掌,他高興的勒。
所以彥彥會用哭來表示不爽、不安,如果我們用掌聲肯定彥彥,他必然也會用可愛的笑容回應。
可理解,彥彥已經進入可以和我們進行有意義(非說之前互動無意義,而是現在「更」有意義)互動的時期,我們也會慢慢讓彥彥知道:哥哥不是每次都要讓弟弟。
現在如果佑佑先玩的玩具而彥彥跑過去執意要拿,我們會從之前一昧的請(其實是「半強迫」)佑佑先給弟弟玩,到現在告訴彥彥「哥哥玩一下才該你,要輪流......」的態度,就算彥彥用哭來表示想玩,底線大概不會像之前如此渙散,讓彥彥很隨性的在家裡當山大王。
其實彥彥已經慢慢懂了,我們也慢慢凸顯一些家庭規範,因為老二有天生的優勢和劣勢,而這些都可能是形塑日後性格的潛在變項。
彥兒是我家最後、最小的一個寶貝,和之前佑佑教養內涵不同的是:
育兒經驗我們已經不是頭一遭(有佑佑的經驗),但手足情誼與互動是之前沒碰過的。
這方面我們仍可大聲的說,一個小孩和兩個小孩的生活態樣與教養方式不同,我們仍算新手,有權利不完美,但我們仍會實驗中跌倒,在生活中修正育兒態度與方法。
一隻玩積木、一隻看書,各玩各的就沒問題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