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觀光工廠】桃園大溪「東和音樂體驗館」~特別的鋼琴觀光工廠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14



◎ 東和音樂體驗館:


臺灣近幾年來有部分傳統工廠轉行為觀光工廠,讓原本靜流的在地產業重塑生命激流,讓工廠不再只是工廠,也帶進寓教於樂的元素。


桃園大溪的「東和音樂體驗館」和台中神岡的「大倫台灣氣球博物館」都是之前很想來的觀光工廠,因此這次三天兩夜行就先選定東和音樂體驗館當第一站。


這兩個觀光工廠去過之後,我主觀覺得雖然「大倫台灣氣球博物館」也可親手做氣球DIY(另PO),然「東和音樂體驗館」對鋼琴製造介紹比較整體,動線也規劃的很合宜,可讓參觀者在工廠內直接看到鋼琴「從無到有的」的過程。


可能是自己對音樂本身比較有興趣,之前也從沒看過鋼琴的製作,只知道鋼琴的音階但不知道發音原理,因此透過導覽員的介紹,不只是小孩或我們,都對鋼琴有更深的認識。


來東和音樂體驗館的參觀採「預約制」,必須先電話(或網路)預約,我們是前一天下午才決定至此,因此頗擔心額滿問題。


不過很順利,確定了人數,小孩、大人票價一律200元(我媽可老人優惠票),包括參觀導覽費和DIY樂器的費用,而DIY的樂器部分可從直笛、口琴、鋼琴模型三樣任選一樣


來此的另一個次要原因,是因為佑佑才開始學鋼琴(三次),雖然我也清楚他這個年紀對導覽員解說鋼琴的內部構造、原理有很多生澀與不解,也就是因為小孩會發問,才知道他們對音樂原理理解到什麼程度,從「孩子的不知中瞭解孩子的認知」,都是好事。


除了鋼琴結構、音樂原理的解說外,可趁此機會讓小孩第一現場看到鋼琴製作過程,鋼琴鐵骨組裝、張弦、調音、外殼組裝、打弦器組裝、音槌組裝、再調音、鋼琴成品等。


我之前從沒機會看過,因此連我都覺得東和音樂體驗館重啟以前未曾的經驗寶盒,受益匪淺。


當天來東和音樂體驗館的參觀體驗共分四區,順序依序為:DIY活動、鋼琴大解剖、真實的鋼琴製作工廠參觀、環保音樂區。


我覺得前三個體驗區都很有意思,均有導覽員陪同帶領DIY製作、解說與參觀。


最後一區「環保音樂區」比較不會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因有些專業音樂團體已經用環保、廢棄物當音樂元素表演多年。不過對小孩而言還是甚顯新奇,每個「樂器」都要敲敲打打一番。


以下是當天至東和音樂體驗館的照片,為當天參觀的流程區塊依序分享: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58


東和音樂體驗館的簡介與轉型(資料引自官網):


東和樂器木業公司是一家從事樂器製造、批發及零售的公司,曾經每月製造600台以上的河合鋼琴行銷全台灣,並製造出每月7000個以上的Fender電吉他音箱行銷全世界。


走在大溪街上,赫然發現「東和街」,當年因東和設廠於大溪,創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在50及60年代,甚至全大溪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曾在東和工作,為東和效力。東和的位置不難找,問問大溪人,隨手都可指出東和座落的位置。


當年為了應付不斷湧入的訂單,工廠曾經一個星期工作7天,一天24小時三班制,工人要排班吃中餐及晚餐。工廠內除了生產鋼琴、電吉他音箱及其他樂器,更是口琴、直笛、木琴......等西洋樂器的發貨中心,貨車忙進忙出,好不熱鬧。


除了銷售樂器,東和更想銷售樂器帶來的歡樂。於五年前,我們開始籌畫如何把樂器工廠變成音樂樂園,期待帶入觀光工廠的人潮,讓人們從參觀中獲得樂趣及音樂知識,讓「東和樂器」與他們的生活緊緊相連。



◎ 樂器DIY: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01


我們預約當天的第一梯次(早上),導覽員說遇到團體參觀這裡位置都快不夠坐,原本早上還有兩個家庭要來,但臨時取消。


導覽員僅帶我們五人參觀東和整個園區,因此當天來有點VIP的味道,因為專屬嘛。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03


每個人都可選一個DIY的樂器,三種DIY樂器我們都選(口琴、直笛、小鋼琴模型)。


口琴製作比較有意思,因為模型製作、直笛組裝較為平常,較少會有口琴DIY的體驗。


不過口琴DIY有些螺絲不這麼好鎖,如果是小孩如佑佑、彥彥的年紀,大人必須從旁協助比較快容易上手。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09


佑佑、彥彥都各自DIY屬於他們的口琴(DIY的口琴是真正可吹的樂器)~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12


除此,彥彥也做直笛組裝~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11


佑佑做比較有困難的小鋼琴模型組裝~



◎ 鋼琴內部大解剖與音樂原理體驗: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18


從音樂原理到鋼琴原理,有口語說明,也都讓遊客親自體驗,包括鋼琴調音、觸摸鋼琴內鍵所有的組裝~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22


打弦系統體驗~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25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27


鍵重,55+-5g~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24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29


踏板的原理解說~


我以前也從不懂為何中間的踏板可以使聲音變弱、變悶,原來採下時會有白色的布簾降下(如上圖鋼琴上方的白布),讓琴鍵無法直接打在弦上,在這裡我也上了好多「音樂老師沒教的事」。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36


聲波體驗~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35


無聲鋼琴~



◎ 鋼琴製作工廠參觀: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38


很多表演場合可見的平版鋼琴,和直立鋼琴的打弦方式不同,解說員都有詳細解說,此不贅述(有機會來參觀就會懂啊)~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37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41


琴鍵製作~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43


調整音槌的一致高度~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45


調整鋼琴鍵盤的水平,每個步驟都非常仔細~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44


因為只有我們家這組比較單純些,工作人員也會幫忙解說~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46


打琴房~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47


有個特殊的機器會飛快的打鍵盤(15分鐘),測試每個鍵是否組裝合宜,也把剛組裝好的鋼琴「熱身」,否則有些鍵會太緊~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49


打琴房後,就要再送一次調音室~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50


調音室有個專業音樂工作者,用電子調音器協助,調整每個鍵的音準到位。


為何會照膠水和多種刺針?


因為這是聲音太緊或太鬆的解決工具,聲音太緊就用針扎幾個洞在鋼琴音槌上,反之會用膠水(不確定這是否為正確名詞),很有意思。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51


一般而言彈完鋼琴都會把鋼琴的琴板蓋上,這個就是琴板。


不過經過導覽員解說後,才知道原來琴板均非用機器削成L形弧度,非「一體成形」,而是由一片片薄的木片組裝成形,這又和以前的認知很不同的地方。


總之在鋼琴工廠內可看到許多以前不知道的、誤解的鋼琴知識,而且實體就在眼前,感覺更不一樣。



◎ 環保音樂區: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56


這是東和音樂體驗館半日遊的最後一區,不過導覽員在這區簡略說明後,即會讓參觀遊客自行體驗~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54


環保音樂的樂器都是生活用品,除此還有些音樂原理體驗~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57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55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53


這區就是敲敲打打,就像指示牌寫的:這裡沒有規則、沒有框架,只要注意小孩安全~


東和音樂體驗館(桃園大溪觀光工廠)0060


東和音樂體驗館的入門小招牌~


東和音樂體驗館能讓孩子看到,鋼琴製作需要經過如此多關卡,一個鍵盤需要千個零件。彈鋼琴只是觸按之間,原來看似鮮麗外表的鋼琴,琴殼裡卻是如此複雜多工。


我來這裡有很大部分是自私的心態,因為我頗愛音樂,音樂內涵能帶動一個人深層的靈魂,也希望孩子能喜愛音樂,而東和音樂體驗館可以開啟認識音樂、認識樂器的一道大門。



◎ 相關資訊(東和音樂體驗館官網):


1.開放時間:星期一~五PM9:00~16:00。
2.受理對象:小朋友、家長。
3.申請方式:電話申請、網路預約。
4.門票收取:門票200元,含DIY活動材料費。
5.注意事項:團體預約(個人家庭亦要先打電話詢問:03-3882215 轉分機10 )。



◎ 如何去:


桃園縣大溪鎮信義路226號


由北二高下大溪交流道,往大溪方向進大溪市區,往台3線公路(信義路)直行即至(就在台三線36.3公里處)


東和音樂體驗館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0181178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隨論】我評這篇「瑞士的小孩不尖叫」被轉載的「好文」

這篇被部分網友轉載,我仔細的看了一些該作者的論述,有部分是偏見,有些更是對小孩的不理解,覺得必須有不同聲音提出。我也不想把這文章拉成瑞士與臺灣父母的教養戰爭,但應該有另一種觀點,否則這篇被瘋狂轉寄的「好文」,會讓部分人用如是的出發點,放大看臺灣和瑞士的父母和小孩的比較性。


該文連結如下(http://www.wretch.cc/blog/gillianshih/9090723&page=)。


華人千年來受儒家思想控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習慣壓抑很多自我的想法,而想法又行塑外部行為,因此華人社會的屬性較屬內斂傳統。


華人反而更容易用父母威嚇的方式,制止小孩在公共場域尖叫,有時是小孩的禮貌教育,有時是父母自己的臉皮使然。


今早看到一則新聞:


環保署昨天公布「近鄰噪音公寓大廈管理規約」範本增修條文,其中明訂「跑跳、搬動重物等可能影響他人安寧」面臨三千至一萬五千元罰款。


這條文對有嬰幼兒的小家庭影響很大,以後小嬰兒半夜哭鬧發出聲音,可能被住戶檢舉影響安寧,面臨被罰款威脅。


新聞後註記:小孩哭鬧雖有民眾投訴,但因屬於不可控制的噪音,就像是夫妻吵架一樣,是否列入管制會有爭議,因此一開始不建議納入規範。


深夜的吵人聲音通常不是小孩哭鬧聲,小孩哭鬧連大人也難「控制」,誰家的小孩深夜沒起來哭過?大人在晚上無自制的唱卡拉OK、打麻將聲等可「自控」的聲音卻依舊「自我」,這確實讓左鄰右舍無法接受。


台灣的小孩當然會尖叫,當然會吵,但以我的經驗,在公共場域偶爾會看到尖叫的小孩這是一定的,但多數臺灣父母會制止這情況發生。


臺灣的噪音通常不是來自小孩,而是來自大人。



該篇作者對「小孩」的理解頗表象,我覺得不是未婚即是未子(我對未婚、未子並無惡意,只是從該文章內容產生主觀連結)。


小孩本來就會尖叫和哭泣,這是嬰幼兒和世界的溝通方式之一,也是表達自己當時「需求」,屬「非語言」方式。


沒有哪個國家小孩不會尖叫,包括瑞士的小孩。



我真的需要說一點,也希望看這文的朋友更同理些:


該作者知道臺灣有很多你從外表看不出來,但其實有心智障礙的小孩嗎?


他們不經意的尖叫,也許你覺得那是對其他人不尊重,也許你會白眼看他身旁的父母。


但你知道這些小孩的尖叫不但無法控制,而且都有意義。


尖叫隱含的也許是小孩的抗議,也許是示好,面對這些小孩的父母,我們必須給更多包容和體諒。


千萬別把小孩尖叫視為父母的不盡責,這些父母的辛苦和無奈,不是你我能承受的,請多給點包容和同理。


因此「瑞士小孩不尖叫,臺灣小孩會尖叫」的優勢觀點,沒有意義。



「孩子尖不尖叫」與「小孩的個性」、「父母的教養態度」和「小孩的心智年齡」有關。


我們有情緒,工作上、感情上、家庭關係上的某些點,會讓我們歇斯底里的發怒,我們常自認我們「罵之有理」,有什麼因,我們才有什麼果。


我們如是,小孩不也是?


小孩每一次的哭鬧與尖叫背後,並不能只解讀「哭,不哭」為「乖,不乖」的零合二分法。


因為每次尖叫和哭鬧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


有些敏感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需要用這種方式引起父母注意,只有父母才知道孩子這個動作的目的和連結,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做處理,而非強調「瑞士小孩不尖叫,臺灣小孩會尖叫」這檔事。



除了尖不尖叫的「小孩」外,該文的另一個主角就是瑞士和臺灣的「父母」,並說「在瑞士沒有大人要配合小孩,大人放棄自己活動」。


really?


基本上我不相信「在瑞士沒有父母要配合小孩」這句話。


退一萬步說,如果此話為真,從該句意涵的邏輯延伸,那不妨討論一下「大人不用配合小孩,小孩應該配合大人」是不是最好的育兒方式?


我同意作者的部分說法,即有了小孩不需要放棄自己的生活和興趣。


但學生、未婚、已婚、有小孩......都是人生不同的階段,要用不同的心態因應。


我不是說有小孩就必須放棄自我的喜好,但小孩是家庭的一部分,要找回自己的生活樂趣,當然也需兼顧小孩的興趣和樂趣。


如果瑞士父母這麼自我、不用關照孩子的需求,那才是不負責任的作法。


不過我相信瑞士父母並非不負責任只顧自己的父母,我覺得是作者把瑞士父母對小孩的配合,用放不放棄的字眼錯誤解讀。



你知道「父母不用配合關照小孩的需求,做什麼事都可自主」的例子哪裡最容易看到?


社會新聞事件。


例如:


有些小孩配合父母到網咖,待到三更半夜。


昨天還有則新聞,關於一位四歲的小孩被留在家中一個月,靠鄰居提供三餐,他老媽因私事離家出走。


我不知道種「父母不用配合小孩,小孩需配合父母」的推論被奉為規臬,還被大量轉寄,對未婚者、準備有子嗣者會產生什麼錯誤的憧憬。


(所以我還是推論,這作者並還沒有小孩,因他說的是很背離親子和人性關係的外行話)



我承認臺灣父母有過度保護小孩的傾向,因為我們的環境、傳統文化與民族性,當然還包括社會福利制度。


社會福利制度是我主修,我一直對該作者說瑞士父母比較「優雅」這詞彙,我還是有些心情想分享。


對某些都市化高的城市(如臺北),我還是看到許多光鮮亮麗的媽媽們帶著小孩「優雅」的吃著高級餐廳、推著推車在百貨公司散步。


但對很多地方,確實看到的是比較穿著「隨性」的父母,但「優不優雅」就像前述所說的「尖叫或不尖叫」,他們並沒所謂的「好」或「不好」的二分。


看似不優雅,卻是好父母者很多;相對的,外表優雅,卻是不盡責的父母也不少。


作者忽略的是:瑞士和臺灣的生活現狀和福利制度。


瑞士是一個高賦稅的福利國家,和臺灣這種殘補式的福利不同,國家提供給小孩的福利政策和需求也左異。


瑞士的國民所得是臺灣的三倍多,不工作由國家養也能過的很「優雅」。


但臺灣的社福預算年年有缺口,雙薪家庭有時都難支應「基本開銷」,其實沒太多時間過著「在外曬著溫暖陽光、喝露天咖啡聊是非」式的優雅生活。


國家的福利政策造就不同的人民個性,也讓生活方式不同。


這些客觀的條件都不一樣時,臺灣父母用我們的方式認真過活,「優雅」這字眼太階級、太資本主義論述了,對臺灣父母的評價也太刻板印象。




文中作者拍了一照片,就很主觀的說「該小孩平靜的笑容,我沒在台灣看過」。


臺灣的小孩真的沒這麼苦旦臉,生活沒這麼悲苦吧!


不是現實生活小孩看太少,就是育兒部落格沒看過(我更推論他沒小孩了,他根本沒注意生活周遭可愛的小孩)。



最後分享一點現實人生:


我的兩個小孩佑佑、彥彥,他們很調皮(生活上會有些不經意動作讓我盛怒,當然也無能達到作者文中父母該有的「優雅」)......


他們會哭但不會尖叫(我們會告訴佑佑、彥彥:「哭無法解決問題」,但小孩哭是種天性和反應)......


作者說瑞士的父母看起來都一派輕鬆,養個小孩比養狗還簡單(教養真這麼輕鬆簡單?我們累的像狗,那我們教養職能應該太孥頓了)......


作者說瑞士夫妻兩人談笑調情,絕沒小孩說話的份(歐美尊重小孩人格權,絕沒小孩說話的份是華人一貫的說「小孩有耳無嘴」)......


林林總總,我都覺得這篇文偏離教養事實不少,需要有不同文章回應發聲。



人生很多過程,人生很多選擇,人生很多放棄,人生也很多擁有。


結婚後我也放棄許多,因婚後是兩人「共同」生活,有許多磨合考驗。


我爸離開後,我媽上來臺北和我們同住,三人同住的生活也不免需要協調,不管對我媽或我們,誰都需要退一步(我媽對我們的生活態度和方式,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時那隻閉半眼的,都快全閉了啦)。


有兩個小孩後,我們生活重心很理所當然的會放在小孩身上,這不是被強迫,這是父母的天性使然。


除偶爾抱怨無法兩人出去看電影之類,小孩的調皮也會讓我們失控現出瘋婆子的原形(我們很自知,常被搞到怒髮衝灌,還灌到天庭了,我們一直不是走優雅路線的父母),但帶小孩還是帶的很「甘心」,因為我們從中擁有許多。


總之,不管臺灣或瑞士的小孩、哪管臺灣或瑞士的父母,我們在天涯地理兩端,因地域環境和生活價值不同造就不一樣的教養態度和方式。


我相信父母對小孩的「愛」就像好聽的音樂旋律,這是超越宗教、人種和國度的「人之初」,小孩的「尖叫或不尖叫」需要瞭解其背後代表的意義,不應直接被歸在「性本惡」之譜。



p.s.


該文作者去了瑞士十四天,發現「瑞士小孩原來不尖叫」,也對比臺灣父母教養的缺能和臺灣小孩的失序;我媽九月中旬剛好要去瑞士十一天,我倒要請我媽用這簡短時間,觀察一下這些不會尖叫的瑞士小孩,「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原文出處: 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0581855


原史格子:佑佑皮皮.home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你不知道的苑裡】苑裡老街「振發帽蓆行」、信仰中心「慈和宮」~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02


我們離開通霄慈雲寺(慈雲遊樂園)後,往既定行程的「苑裡」古鎮前進。


不到五分鐘即到「苑裡老街(天下路)」。


苑裡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少屋老,殘留許多歷史故事的地方。


苑裡老街雖然已經落寞,但這裡曾是苗栗繁華的初始地。


我看著旅遊書上的一小角寫著:


「藺草的故鄉在苑裡,一部藺草史等於是苑裡的產業史」。


苑裡的帽蓆編織,在清雍正5年開始發展,當時一名住在苑裡鎮,已歸化平埔族道卡斯人的浦氏魯禮和斯斯烏茂,取大安溪和房裡溪下游沼澤地野生的藺草,經曝曬並壓扁後編織成草蓆和龍頭等用具,因而開啟了苑裡的藺草編織產業(資料引自苗栗苑裡藺草文化館 )。


「大甲帽蓆」頗有名,因大甲的交通優於苑裡,這些成品集中在大甲交易才會有這樣的說法,但大甲蘭草的產地來源是苗栗苑裡,苑裡才是藺草的故鄉。


苑裡老街並非苑裡的主流景點,但看到這一小角的苑裡振發帽蓆行,我很想來看看這裡曾有的歷史和凋零的現況。


聽說幾年前苑裡老街曾因道路要拓寬,而面臨拆除的命運,經地方文史人士站出來捍衛,最後才保存了苑裡老街精華的一段,提供下一代感受原鄉與原史。


振發帽蓆行有八十幾年的歷史了,是碩果僅存的帽蓆行之一(振發帽蓆行斜對面尚有一間謙昌帽蓆行)。


走進振發帽蓆行,沒有人顧店,我試著向店家內叫:「老闆在嗎?」。


一位老伯伯徐徐的走來:「請進」。


「能在店裡拍照嗎?」,我禮貌示意。


「喔,拍照......可以吧」,老闆的語調聽起來有點勉強,但好像又不好意思拒絕。


老闆說,振發帽蓆行在全盛時期工廠員工多達200多人,現在東南亞、中國帽蓆壓境,本土的帽蓆的價錢根本無法相比,現在都沒生意了。


「老闆,請問這頂多少錢?」,我指著玻璃展示櫃的一個不能戴的超小草帽。


「這頂要200元,這是臺灣做的,我們以前手工編製的,或你要買中國的草帽,這是可以戴的草帽,一頂才100元」。


我當下決定「臺灣製」的小草帽。


我猜這頂小草帽已經在這裡待了好幾年,上面有層厚厚的灰塵,想必見證過振發帽蓆行的光榮記憶吧。


以下是新照片,但老街景: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10


老闆很古意,說他比較不習慣正面入鏡,那就側拍吧~~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11


繁榮,好久之前~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08


振發行的帽蓆不只是傳統產業,連內部建物都很傳統~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07


用古櫥櫃擺設的涼蓆,井然有序~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06


東南亞和中國製品~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05


振發帽蓆替宋美齡承製的特殊防曬帽~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04


這頂是我買的小小草帽~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03


各式各樣的蘭草帽~


苗栗苑裡老街(謙昌帽蓆)0002


斜對面的謙昌帽蓆行也是老店~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09


牆上掛著的裱框不是照片,而是苑裡特產帽蓆圖,還有一些蘭草製品照片~


苗栗苑裡老街0007


老街,蕭條~


苗栗苑裡老街0006


真的很老,因為很多「厝」都已經老到破損未整修~


苗栗苑裡老街(振發帽蓆)0001


鐵片製的招牌~也很老


苗栗苑裡老街0001


和各縣市主流老街景點感受不同,是寂寞的老街~


苗栗苑裡老街0004


苑裡老街的巷道間,有許多「土角厝」,顯見苑裡老街歷史~


老闆很消極的說,現在開店都是賠本生意,年輕人又沒興趣接手,想必這傳統產業會慢慢消失。


聽完頗難過惆悵,畢竟繁華過後的苑裡老街至今只剩陳舊斑駁的老樓房,偶爾的路人在寂靜的老街上點綴著這裡暫存的生氣。


如果來苑裡老街,若有機會也可光顧老街上的帽蓆行(振發行、謙昌行)。


來這裡還買「中國製」的就沒意思了(進門左側,便宜的帽子多是東南亞、中國貨),記得詢問老闆哪一區是「臺灣手工製造」的帽蓆。


買個苑裡振發行的帽蓆,讓這裡的帽蓆告訴你:


這裡曾經有的繁榮,點點滴滴都留在草帽交織的藺草間隙中,如果你願意用手觸摸、願意用心感受。



◎ 苑裡慈和宮:


慈和宮因為天氣熱,彥彥和佑彥媽留在車裡吹冷氣休息,只有佑彥阿嬤、佑佑和我進去廟宇走走。


慈和宮位於本鎮苑北里,以天上聖母為主神,舊稱城外媽祖,與順天宮同為苑裡兩大信仰中心,由於交通建設及市區發展等因素,慈和宮不管是建築規模或信眾人數均已凌駕於順天宮,為苑裡最大信仰中心(資料引自苑裡鎮公所)。


苗栗苑裡慈和宮0001


炙熱的太陽下~佑佑和佑彥阿嬤


苗栗苑裡慈和宮0003


慈和宮位於昔日房里城外,亦稱「城外媽祖」~


苗栗苑裡慈和宮0006


慈和宮內所藏古的物頗多,有個幾乎看不到字的匾額,為光緒十年裡封慈和宮天上聖母救駕有功之欽賜匾「與天同功」~


苗栗苑裡慈和宮0005


乾隆三十八年之「海國標靈」古匾~


苗栗苑裡慈和宮0007


慈和宮的千里眼、順風耳等俱是依初而未重塑過,和一般的千里眼順風耳相較,這裡千里眼、順風耳的表情更有「人味」~


苗栗苑裡慈和宮0008


主祀媽祖~


苗栗苑裡慈和宮0010


乾隆三十六年石雕古香爐~


苗栗苑裡慈和宮0015


後殿建築格局雄偉~


苗栗苑裡慈和宮0014


苗栗苑裡慈和宮0019


苗栗苑裡慈和宮0020


◎ 如何去:


高速公路自二高苑裡交流道下,可由130縣道往豐原方向接130甲、43縣道經山腳到苑裡,沿路皆有清楚指標(苑裡老街位於右前方的天下路,振發行位於老街前端)。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0264144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