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發生大海嘯不僅掩蓋許多蒼生,就連台灣三月發生數起虐嬰、虐兒新聞事件,都被日本海嘯跨海埋沒新聞討論,虐兒的新聞熱度並沒被特別重視。
三月初,花蓮一名沉迷電腦遊戲的二十四歲年輕爸爸,不堪九月大的兒子哭鬧,竟持針狀物狠心在兒子右大腿刺了二十八處穿刺傷,甚至還毆打兒子頭部,造成四肢癱瘓,小爸爸發覺情況不對才緊急送醫,但兒子仍不治。
前兩天又看到一則類似的新聞,年僅20歲的已婚小媽媽,帶著2歲女兒北上桃園,跟在網路認識的男子見面,沒想到兩個人竟然因為小女童不吃飯,輪流動手打她,甚至還用菸跟打火機,燙的小女孩滿身傷疤,傷痕累累的女童在21日凌晨突然沒了呼吸,在緊急送醫之後,還是回天乏術。
新聞照片看來,這位2歲的小女孩小小的身體,整個背部從脖子到腳踝,全都是紫黑色一片,轉到正面,胸口更有一塊腳掌大的瘀血,就連小手背上,都有明顯的菸頭大小傷痕,幾乎體無完膚的女童。
有小孩後,看到這種新聞都難免不捨,而且會直接、非常投射的看著新聞中小孩受虐的照片自問:
「如果新聞中這受虐者是自己的小孩,心中說有多痛,就有多傷」。
在自己的工作場域中常有這種感覺,有時候看到少年與父母的關係極度緊張,有些是父母管教過當、有些是父母過於溺愛、有些是父母期待過高、有些是父母疏於經營親子關係......
林林總總,但結論是越是失功能的家庭,孩子數都明顯比較高。
有時候挺擔心政府為了提高生育率而制訂的各種優惠政策,對於教養功能強的家庭沒太大吸引力,反而讓原本親子功能不彰的家庭,因政府生育政策的誘因而「增產報國」。
政府看到的是低生育率,但我們看到的是提高當下的生育率,如果父母親職功能欠缺,也會提高十年後少年的犯罪率。
知名作家吳淡如曾說自己為了懷孕,不只做過全身健康檢查,每3天吃一次藥,還開刀拿掉2公分大的子宮肌瘤。
生育,是一件人生多神聖的滋味和體驗;小孩,是一個上天賜予我們多幸福的禮物。
在網路上看到這文的父母應該對小孩有一定程度的注意,至少不會像前面所說的兩個新聞案例,不僅疏於管教還用香菸、針刺自己的小孩,這對一般父母而言簡直天方夜譚。
生育小孩是簡單(當然我說的簡單,不包括母體的生理煎熬),養育小孩卻是一門真學問,每個父母都在做中學、跌倒中修正自己的育兒方式和態度。
但我們因為愛小孩,因此縱使有千百個情緒會瞬間爆發,但理性上我們會克制太over的管教行徑,有時候偶爾的管教(打罵)小孩後,事後還會「有罪惡感」的自己在內心OS:
「剛剛,我怎麼了?怎這樣對小孩?」。
因此看著這些虐兒的新聞事件,我們無法理解這些父母,為何會用這樣的方式對自己曾經所愛?
就社會福利政策而言,福利國家的觀點認為孩子是「國家財」,國家有權利、有義務保障孩子福利,創造優質成長環境,讓福利最佳化一體適用在「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身上。
但華人社會多數把孩子當成「私有財」,我生的就是我的,我怎管教政府差不上手,這是很多華人社會狹隘的兒童福利認知。
我覺得很可惜的是,政府只在意提高「生育率」,但政府沒有告訴普羅大眾,婚後的教養需要十足的學習和責任。
「結婚生子」聽起來多麼「順口」。因前面兩個字「結婚」,是兩個成人簡單又容易處理的事情,合則在一起,不合則分開。但後面兩個字「生子」,就不是兩個人的事。
有了孩子後所需負的責任,不是簡單的「不合則分開」,因為有個小生命因為你們而誕生、茁壯,但也可能因你們而受傷或隕落。
我們的人口政策只看到數字,只朝「量化」前進,以為「數大便是美」。
每天都有兩個相愛的人擁有愛的結晶,但卻沒有人告訴你,要有什麼樣的基本心態才 有資格「擁有孩子」。
婚前,我們就打算生兩個小孩,因此「擁有孩子」一直是我覺得婚後理所當然爾的過程。
我很感恩老天爺賜予佑佑、彥彥這兩隻寶貝,讓我探索到三十歲以前不曾感受到的為父滋味。
看著這類新聞,我會特別解釋讓佑佑、彥彥知道,他們的物質生活當然無法有「想要就要」的神燈式實現,但比起這些來不及長大的受虐天使,他們現在的幸福比他們多百倍,甚至萬倍。
人要惜福。
為人父母該懂,珍惜上天給予的禮物;小孩也該懂,珍惜現實生活父母給予的祝福。
總之,國家有權利與義務,讓為人父母者除了有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的愉悅感外,也必須讓新手爸媽有責任感,而不只是在生育率中強調「為提高而提高」的生育數字。
真正的成熟父母,都該先擁有了一顆熱烈迎接新生命,但也要有預期失去自由和可能挫折的逆事。
我們會領略孩子笑顏的天真燦爛,也要有能力體悟黑夜睡不成眠需要起身好幾次的折磨。
如果有這種認知與體悟,父母就不會在有陽光的日子過度曝曬而有了曬班,也不會憎恨因為孩子讓我們的人生有著別人不瞭解的孤寂。
因為我們已經做好準備,面對有小孩子後的任何可能人生。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43547631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