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自己南下高雄岡山參加當兵弟兄(我在岡山附近的阿蓮當兵)的結婚喜慶時,因佑佑彥彥還很小,對需要歷史背景想像的博物館恐怕比較沒興趣,因此趁此機會走訪幾個博物館,包括雲林的布袋戲館和高雄縣文化局的皮影戲館。
◎ 高雄皮影戲館:
皮影戲的興衰~
皮影戲館本身不大,遊客不多環境更顯幽靜,若有心反而可以細細品味皮影戲曾有的歷史起落。
皮影戲是中國傳統偶戲之一,相傳起源於漢代,發展至北宋,不論在影偶造型、角色分類、劇情安排、操弄技巧方面,都已具高度藝術形式。
明末清初,皮影戲隨著潮州移民正式傳入台灣,散發的迷人魅力,隨著移民拓展的腳步,快速傳播到台灣各個角落,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休閒娛樂,在清末民初時期更達到顛峰,高雄縣則是台灣皮影戲重鎮。
皮影戲數位博物館對於台灣的皮影戲發展歷史有詳盡的說明,擷取部分文字如下:
潮州稱皮影戲為「皮猴戲」,因其臉部側面,形狀像猿猴,臺灣也如此稱呼。客家庄稱它為「紙影仔」。
皮影藝人張天寶據他祖父流傳下來的說法,在清末光就岡山一地,就有四十餘團,而路竹鄉上、中、下三寮有二、三十團,連一般婦女都會哼上幾句。不過,一般藝人多不純以演戲謀生,他們在演戲之外,都另有職業。
皮影戲館有深入解說製作皮影戲的步驟,也在館內提供DIY的場所~
光影變化投映在薄薄的簾幕上,這裡可以上演自己的戲劇人生~
關於皮影戲的背景音樂和樂師說明~
皮影戲是光與影的完美結合~
臺灣皮影戲與大陸潮州地區關係十分密切。皮影藝人亦常稱其所演唱的戲曲為「潮州調」。現存抄本上也常依潮州方言而記錄。
皮影戲因為透過光線傳遞劇中人物的相貌,因此皮影戲的人物製作精細,服飾打不打洞都是學問~
真實皮影戲的舞台~
牛犁等牛車器具,因為四0年代初期,皮影戲都以牛車為主要搭設的舞台。
◎ 高雄縣文化局:
高雄縣文化局在岡山,草坪上有巨大的裝飾藝術品~
也有老火車~
此為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外牆有馬賽克設計,整個感覺很活潑親民。
而「皮影戲館」就位於高雄縣政府文化局前庭這張照片的左側,是繼「宜蘭縣歌仔戲館」之後,全國第2座傳統戲曲博物館。
現在比較主流的偶戲是布袋戲,來過才知道原來皮影戲自三百多年前由大陸潮州傳入南臺灣之後,高雄縣成為臺灣皮影戲的重要發源地。
參觀過後,從當天的遊客數來看,皮影戲的確是非主流的偶戲(參觀的人不多),但我覺得能在主流布袋戲主流文化中殺出一條血路,不僅是高雄的驕傲,同時也是本土珍貴的文化財的證明,該給個掌聲。
皮影戲畢竟曾有過高峰,雖然在時代變遷下已落寞,但從皮影戲的興衰不只可看到文化類別的轉變,也可從文化選擇的改變中看到台灣文化的多元兼並,也讓皮影戲不只是表演的皮影戲,讓後人對台灣歷史有了更多不同角度的觀察,也從十指間體驗現代和傳統的融合和碰撞。
高雄縣皮影戲館是繼宜蘭縣歌仔戲館之後,全國第2座傳統戲曲博物館,重現皮影戲的魅力和生命,只要走進皮影戲館用心感受,這可是值回票價的文化之旅(免門票)。
◎ 開放時間(也注意一下休館時間):
上午 9:00~12:00;下午13:30~17:00(休館時間:週一全天、週二上午)
◎ 交通:
國道1號下岡山交流道,沿縣道186(介壽路)西行,至岡山南路交叉口左轉即抵。
◎本文相關文史資料引自:高雄縣岡山鎮全球資訊網、皮影戲數位博物館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30754045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