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花蓮往台9線海岸公路前進時,路邊看到一個類似古蹟建築的景點,看來很像是「新」的「古蹟」,因為旅遊書上並沒有提到這景點。
我們抱持著「反正就在路邊,那不妨順便下車走走」。
不過事後我還蠻高興我們當時有下車下來走走。
「成廣澳文化地景」?相當陌生的詞彙。
看了說明,才知道這是「廣恆發商號」遺址,而「廣恆發」是以前東部很重要的商業集散地。
來這裡之前我也完全沒有頭緒,想想我們老把中國千年歷史的很多紛爭、戰役背的頭頭是道,對自己生長的台灣土地反而如此陌生,到底是自己沒努力認識這片土地?還是國家的教育政策、方向規劃者的怠惰?
這些台灣歷史我們的課本似乎都沒提過,回家上網找了成功鎮公所的介紹,在官網有詳盡的介紹,因為歷史史實介紹頗長,因此以下將其資料加以刪減潤飾,要看全文請參考「成功鎮公所的官方網路資料」。
漢人大約在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5)前來,最初在成廣澳(後稱小湊或稱小港)一代移住,但至同治末年僅有五、六戶人家而已。
而小港原名「蟳廣澳」,後轉為 「成廣澳」,原指「形狀好像螃蟹的左右鉗子相接所圍成的海灣」。
創建於1916年「廣恆發商號」可說是台東地區開發的重要據點,象徵漢人登陸後山開始經營 的紀錄。
當時廣恆發商號為花東海岸線上最大的雜貨商舖,販賣米、鹽等日常生活用品, 算是早期後山的大盤商,東台灣第一店。
從目前僅殘存的磚拱騎樓式「亭仔腳」依稀可見當年風華面貌,無論對後山的歷史或人文而言,都彌足珍貴。
在「廣恆發商號」遺址的隔壁空地,也有一個類似紀念園的「成廣澳文化地景」,是所謂「成廣澳事件」的紀念。
成廣澳地景一隅~
以下「成廣澳事件」之內容說明,亦是引自「成功鎮公所的官方網路資料」。
日治初期,本鎮屬成廣澳支聽管轄,下分都歷區與成廣澳區,明治四十四年(1911)發生麻荖漏(成廣澳)事件。
向來被日人視為溫順的阿美族人因不堪日人壓迫,憤而襲殺日警事件,從都歷社、麻荖漏社進攻成廣澳支廳(廳治在成廣澳),日人調集宜蘭台中阿猴三地警力經月餘仍無法將阿美族人屈服,後來在馬蘭社頭目勸說下才交出武器平息事端,事後日人為免激起更大事端,並未擴大追究......
小孩不懂「成廣澳」到底是什麼,只知道這裡很多石頭。
不過我們走過每根石柱就有故事畫面。
因石柱的字是用說故事型態在陳述「成廣澳事件」,每根石柱都刻上一句話,順石柱看阿美族人和日人的征戰,歷史記憶的鑿痕引領我們反省與想像。
這種苦,是「從中得來的體悟」,頓時覺得好深沈.....
旅途中的不經意停留也可以結合文化與歷史,「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中途不經意的放慢腳步」。
這也是我「從中得來的體悟」。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27719918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