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50元遊記】台南安平德記洋行(台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圖文分享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13



◎ 德記洋行(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的「外部」建築: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23


以下資料引自安平港國家風景區簡介


安平德記洋行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二層,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但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在風貌上與安平傳統之民宅完全不同。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03


德記洋行屋頂為桁架系統,上鋪瓦片,分成左右二個屋頂,均為四坡排水。一般而言,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大抵會採拱廊模式,以避雨水及日曬,因而拱圈成為建築上之重要元素,德記洋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16


德記洋行一樓拱廊~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15


德記洋行外部一隅~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01


德記洋行外牆以白灰粉飾,左右空地種植草皮花樹,整體觀之,環境雅緻清爽。


只是假日人潮不少(應該說很多),如果要純粹拍建築物還是非假日來比較能避開路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 德記洋行(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的「內部」展示:




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之前身為德記洋行,係清咸豐年間,英商在臺所設五大貿易洋行之一,德記洋行成立於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為英國商人來臺貿易五大洋行之一,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歷史。


日據時為鹽業會址,光復後為臺南監場辦公廳舍,歷有修葺。臺南市政府為配合三年整修古蹟計劃於六十八年春,由「奇美文化基金會」捐贈修建基金,作為製作鄭成功及先民篳路藍縷史蹟蠟像費用,闢室八間,公諸外界參觀,一則用以維護早期遺跡,規劃重修德記洋行。




該館因格式獨特,乃決定在保存舊貌原則上闢建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於七十年四月廿八日開放供民眾參觀,成為國內第一座陳列臺灣先民生活型態的史料館(以上資料修改自台閩公私立博物館專輯)。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04


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的「大員先民生活文化館」~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08


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的一樓為台灣以前的史料、史蹟展~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07


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的二樓共分八室,包括:


鄭成功率軍圍攻熱遮蘭城、鄭成功與荷人媾和談判、先民渡海來臺、先住民平埔族狩獵與織布、早期私塾教育、早期晒鹽過程、早期製糖、早期的農耕與收穫等。


蠟像之製造於姿態及服飾上皆引經據異,旁徵博引,以符史實。


蠟像館比一樓文物展更具可看性,因為可看到許多帶有動作表情的蠟像(不過二樓的各間蠟像館禁止攝影)。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05


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的二樓走廊~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10



◎ 心得隨寫: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17


原本就很想來安平樹屋這景點走走,因此德記洋行(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反而是「順道」過來看看。


門票全票50、半票25(台南市市民憑身分證免費),票價便宜但德記洋行(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裡面算頗有看頭。和其他類似的文物館相比,因為有了蠟像的「加持」,對外行人如我們而言,總是覺得比單調的史料多了更多感官上的刺激吧。


而下圖德記洋行經過橘色粉刷的矮房子,就是安平樹屋的入口(需往前面走),因此德記洋行緊鄰安平樹屋,兩個景點可同時參訪,別看完一個景點就離開,這樣就可惜了~



P.S.
佑佑、彥彥目前腸病毒ing~


安平德記洋行、臘像館020


佑佑、彥彥這兩隻,雖然有時候兩隻會一起玩到有點失心風,不得不制止他們high過頭。不過兩隻生病時少了吵鬧,過份安靜的兩隻對我們而言還真有點不習慣。




◎ 「緊鄰」德記洋行的「安平樹屋」,有興趣請參考: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2453304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