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在整理左側自由欄的相關東東,幾乎沒到訪其他格友的家。「整理」的本身意義,就是「回顧」,也可說是「反省」。
我開始想: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來我們這個育兒、生活、加上偶爾無病呻吟的格子?
留言內容有時候即透露不同格友的個性。
格子中文字本身,和留言文字的內容,到底透露了誰的人格特質?
育兒的格子說的是自己的育兒經、小孩成長、或許別人眼中是炫耀式的幸福。
我常在想,寫育兒格子的格友,到底會寫到什麼程度?
是有孩子的格友進來看?還是好奇的單身者進來看?
以學齡前的小小孩而言,他們確實有太多點可描繪成長的甘苦和可愛。
但小孩上國小、國中後,學校生活成了新崛起的重心,對小孩成長的驚奇會轉為面對小孩自己在學校逐漸形成的壓力,那到底還有什麼驅力可驅動寫格的耐力?
況且這時期的小孩想讓大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公開生活私事嗎?
對這問題曾想過,不過沒有絕對答案(但如果是我,我可不願意讓爸媽公開我XX科的考試分數、第幾名......)。
這不是幻滅消極的應對,而是對育兒格子預想疲憊。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疲憊?
可以用一些態度來解釋為何疲憊。
懶得把育兒故事虛化,也懶得用自以為的觀點教化,更不願把自家小孩神話。
不過這是一個比較誰愛自己孩子的年代,也是一個比較誰家小孩能贏在起跑點的年代。
在育兒理念與方式的辯解中,我認為只有教養理念分歧的問題,而不是......比賽誰把自家小孩裝扮的多可愛、比賽誰家的小孩比人早一步學會$^#&!x$_*.....。
不管在格子、在現實,我拒絕參加這種比賽,如此而已。
如果愛小孩能愛到小孩的優異表現成為父母的面子問題、愛到小孩跌倒就忍不住跟著落淚、愛到把最貴最好的禮物給小孩而自己縮衣節食,把愛小孩成為一種矯情的比賽、甚至是賢父慈母的一種消費式象徵,那我看了怎不疲憊?
我在格子結識一些格友,他們擁有的一個特質就是活的很實在、活的很關心(例如前陣子關留言,有人即寫信詢問狀況)、活的很自在。
這樣的格友相對而言比較有「現實感」。
什麼是「現實」?
最近想把格子架構弄完善一點,因此這幾天整理自由欄的內容,加入一些可以「現實」認識我們的連結。
「現實」是負面名詞嗎?不,它比起虛擬想像的網路文字,透露著更實際、可揣摩的思想骨架。
否則格子的文字很空泛,加深「現實」這面向,才可補足文字下實體的想像。
整理部分影片,我重新看了這些「曾經」親手挑選過的歌曲、照片,畢竟人是感情動物,重溫這些格子影片,再回首小孩目前狀況的「現實」,會有些小感觸。
寫育兒格子是記錄小孩成長的一種方式,我不必對這機制感恩孺慕,但它確實可以讓記憶腦袋不太靈光的我可以相信:記憶是可以重新翻動。
雖然有人說,人們不服老的一種方式,就是拒絕沈溺於過去的回憶中,把記憶忘掉。
不過格子的記憶功能,充其量只是「部分」記憶的記載,只要寫出來,就是「選擇性」的記憶,況且記憶通常會參雜一些誇大、虛構、自以為的敘述。
育兒格子的歡笑與淚水,想必也經過一番沈澱,但若只是紀錄吃喝玩樂的格子純選擇快樂、幸福的記錄,少了淚水的分享,整體而言會可惜些,因為會落入格子無邊際的幸福空茫。
偶爾回顧一下寫格的心情也不賴,因為如果沒把想法化為文字,以我這記憶力不佳的人而言,記憶隨風而逝是家常便飯。
至少在寫(打)的當下,可咀嚼未曾反省的處女地。
以上側寫格子雜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