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一些誤解,寫信給我姐直接談(她目前在英國新保)。
因為老實說,我姐一定不知道我為何會有情緒,因為我們從小的生活大概平穩,不管經濟物質或精神需求,爸媽總是給我們無匱乏的滿足;在個人自主性上,爸媽也是給我們非常高程度的尊重。
雖說不是平步青雲的那種大好生活,但至少生活沒太多崎嶇路,苦難的生活未曾歷經,自認EQ還可以,之前為何會對這事情有情緒?
我會不爽別人用「不公平」來看彥彥或佑佑的生活對待。用不爽,當然就是情緒性的用語,實態上應該說不高興與不認同。
往來三次書信,恐怕每封都有寫到千言書吧,不過最後還是把一些彼此的想法釋冰清。
我尊重我姐的意見,一直以來都是。
她是個節儉的人,但我的人生第一台電腦卻是我姐當時主動出資幫我買的,我記得五萬三或四,不便宜,是當時的超級電腦之流。
第二台全新電腦,我正值大學時期,姐又幫我出資,在我沒提出購買的意願時(其實我也不會凹我姐啦)。
我還沒工作前,我姐也幫我弄一些保險,幫我繳了好幾年,直到我有能力自付。
基本上,我姐對我還真不錯(我的原生家庭父母、姐、我彼此的情緒支持蠻大)。
成家立業,姐和我家各也有兩隻小孩,且年齡差異不大。會寫信給她就是告知最近有爭議的育兒的方向。
內文不詳述,主要是討論關於「別人如何看公平與偏心」
不過姐的最後一篇信的結論,我覺得可以提供參考:
最後多嘴一件事,我們認為,不可能公平,也不應該公平。他們的發展能力有基本的差異,我們應該要正視他們的不公平,然後才有機會針對他們的個人需求予以協助,這是我們的態度。也許是沒把背景說清楚,所以我們認為需要注意不公平,你直接想成指責你不公平。同樣的辭彙,指涉不同目標阿。
因為部分原因,我們家兩個小孩後總是得面對「偏心」、「公平」的言論,我的制式思考也許是「自認為」的認為,根據一個被扭曲的認知去創造一個沒有存在的現實。
不過溝通後能把一些話講開,雖然有人覺得溝通要「見面」溝通比較實在,但姐認為我們幾封書信來往,反而能把立論說清楚。
在分行、段句中,或許能降低情緒緊繃,而且在我們已經脫離青澀的年齡,理解字裡行間的意思恐怕也不是難事。
到底第二個孩子後,「公平」真是「公平」、真需要「公平」?有些立場恐怕只有為人父母後才知道這種箇中滋味,不過至少在書信來,可澄清一些育兒態度的想法。
之前以為,對待兩個小孩的公平是為人父、人母的天職,是必要的育兒自我改造,對於「公平」這支大旗,我奉為至高無上的育兒教條。
「要正視他們的不公平,才有機會對他們個人需求予以協助」。
這句話看似簡單,不過平常大概都是正視他們「要公平」而不是正視他們的「不公平」,我想關鍵思考點在這。
姐直來直往,有時候也粗線條,不過有些論事的觀點,還是可窺見細微的一面,育兒觀念的不斷挑戰,或許從幾封書信往來中表現出來。
沒必要把生兒育女的數字強諸於別人家,生一個小孩有一個的考量、生四個小孩有四個的家庭背景,畢竟每個家庭的考慮點有本質性的差異。
但以我家而言,小孩需要手足,不只是小時候的陪伴,重要的是長大後的意見提供與情緒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