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苗栗公館前,我先上網查了公館附近的幾間重要信仰中心,帶佑佑出來玩這是不可避免的「課前準備」。台灣很多廟宇名都重複,我想「揆一樓」聽起來頗特殊,一定有其特殊意涵,台灣其他地方應該找不到這樣的廟宇名稱。
◎ 石墻村揆一樓:
石墻村揆一樓~
揆一樓是石牆村的信仰中心,建於嘉慶九年(1804年),本為墾首吳琳芳的家廟,且是供奉關聖帝君,道光27年(1847年)增祀文聖孔子,光緒33年(1907年)更名為「揆一樓」。因廟中祀有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廟名引自孟子離婁篇中「先聖後聖,其揆一也」之句,取其文、武二聖,其道一貫之意。
以上為告示牌之簡述歷史,以下網路相關資料有更詳細說明(引自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庄文化資產普查資料庫):
在拓墾之初,為安定墾戶民心,將家中正堂供奉「關聖帝君」,供當時墾民膜拜,成為拓墾之初擔負全體莊民的信仰與寄託中心,並於清道光27年(西元1847年)10月,增祀孔聖神位,清光緒33年(西元1907年)10月,更名為「揆一樓」。樓名取自孟子離婁篇「先聖後聖,其揆一也」,孔聖當時為魯國之宰相,廟中供奉文武二聖,現今莊中之人謂「揆即當今的閣揆」,其道一貫之意波具深意。
「揆一樓」目前登記為關帝廟,主祀神位關聖帝君,配祀三恩主、至聖先師孔子、三官大帝、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
很不像的模仿~
◎ 石墻村石圍牆:
「石圍牆」是現今公館鄉石牆村的舊稱。
清嘉慶22年,村人為抵禦平埔族人侵擾採石築牆,經吳琳芳等共同出資開闢莊園後當年建築之石牆,牆高7尺闊6尺,上面種植荊棘樹,石牆外側密植刺竹,刺竹之外再植一圈棘盤,如此一來外面的入侵者將難以進入。在四周用石塊疊成圍牆,「石圍墻」因而得名(後來改為「石牆村」),但鄉民仍一直沿用「石圍墻」這個地名。
至於石圍牆遺址只在揆一樓前的石墻村老街看到圖片介紹,並無指標告知石圍牆遺址到底在哪?
詢問附近的住家,他們說要進去巷弄問,和佑佑在巷弄間邊繞邊逛,又問了巷弄裡的住民,其說「不清楚,問前面的老人」,但走近問在地的老人時,他們又好像不太聽的懂國語。
邊走邊找時又問一位在地耆老,他說只石圍牆遺址只剩下一小段遺址而已,接著說:
「從這個巷子往裡走,左轉過去另一巷弄、再又轉過去......」,聽了都昏頭轉向,只看他手指的方向,我和佑佑大概在石墻村裡又繞了五來分鐘。
「應該是這個吧」,我真的不確定,但剛剛在石墻村看到介紹石圍牆遺址的照片,照片是在農田拍攝,有很多石頭堆砌區分各農地佔地。
公館著名的農特產「紅棗」~
紅棗盛產期已過,從公館六號省道轉進石墻村後(路口即是公館著名客家餐飲「福樂麵店」),一路上左右都是紅棗區,也被苗栗縣政府規劃有「紅棗文化節」~
石圍牆遺址?
我確定官方的照片是在田埂間,如這樣的石圍牆,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這道~
還是這裡是石圍牆遺址?
地震紀念碑~
民國24年的關刀山大地震讓苗栗受創嚴重,位在公館的石土墻村因位於震央(這件事鮮為人知)死傷慘重,為了紀念傷亡,石土嗇村特地建造了這座圓形紀念碑,由經驗豐富的雕製師傅,以一整塊石塊磨整而成,相當具有紀念意義。
石墻村就像一個安靜的村落,揆一樓前方這條路看起來小小的,卻是石牆村最重要的幹道,往前行不遠處也是北柵門的遺址。
彥彥和孩子的媽走訪過揆一樓後,對於「石圍牆遺址」已無太大興趣,因此暫留車裡聽歌、休息。
我有時候覺得不是我帶佑佑去體驗不同的景致,常常孩子的動力都比我還高,當我像無頭蒼蠅一樣在找沒有指標的石圍牆遺址時,我都已經快放棄,但佑佑還是非常想把這個點「找出來」,這種趨力會讓我們父子倆更為同心,繼續在這村莊巷弄「探險」。
就像之前晚上至恆春「出火」這個景點,當時如果沒有佑佑興致高昂一直拉我向前行,我恐怕會打退堂鼓,因為出火這景點晚上實在幾乎都無路燈,要走過一道黑暗又鬼哭神嚎的林地(因為落山風非常之大),不只是女人,男人恐怕也需要勇氣(恆春出火經驗見此)。
我還是不清楚我和佑佑最後看的這些是不是「石圍牆遺址」,但親身走一遭石墻村曾有的文化,和孩子一起追尋一趟有意義的知性之旅,我都覺得比去什麼主流景點還值得呢。
◎ 如何去:
中山高到苗栗公館交流道,走台六線往大湖方向過公館市區約3公里,接近台六線里程24公里牌面前紅綠燈右轉即是著名的「福樂麵店」,繼續往前走到底右轉,即是石墻村的揆一樓,至於石圍牆遺址可能要再問當地人,運氣好的話應該可找到真正的石圍牆遺址(我們找的不確定是石圍牆遺址)。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6323058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