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育兒】他們的「依附感」與我們的「似懂非懂」

昨晚佑彥媽和同事聚餐晚回家,因此吃完晚餐帶這兩隻出去外面吃黑糖刨冰,這是今年第一次吃黑糖刨冰,突然覺得有種記憶回溯的感覺,不是黑糖刨冰太好吃,是日子過太快,想不到又過了一年了,同樣的季節我們重複做著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是小孩又大了一歲。


吃完黑糖刨冰原本想回家,但佑佑說:「還想逛逛......」。


彥彥「按照慣例」、「本能性」的重複哥哥的意向:「我也是要逛逛才回家」。


佑彥生活照0006


(彥彥是copy dog)


吃完黑糖刨冰後我們去金石堂書局走走,因為書局有個童書區,而且最近幾晚已經頗悶熱,書局還提供冷氣免費吹到飽的舒適閱讀空間。


佑佑拿了一本「瘋火輪」的漫畫類書籍,裡面有姜子牙、商紂王、李靖、紅孩兒、海龍王....等的角色。


之前租過一片DVD是蔡志忠畫的「封神榜」卡通,佑佑看了好幾次,因為他拜拜時曾看到「姜太師(也就是姜太公)」的拜拜,現實生活加上卡通連結更引發他選擇「瘋火輪」的動機。


以上都是引言,有個觀察點還頗有意思,不過這不是什麼育兒經,只是對這兩隻的小小記錄。



觀察雜寫之一:


昨晚佑佑拿著瘋火輪這本漫畫書坐在椅子上,彥彥拿了他最愛的動物書籍坐在佑佑的旁邊,我沒坐在中間,而是坐在彥彥的旁邊。


這是條長條狀的椅子,容得下兩個胖子和一個瘦子。


我自己去架上拿了養生的書籍(人總不能不服老)坐著看,只聽到彥彥一直「葛格」來「葛格」去,因為彥彥都看圖片,但彥彥似乎要確認他看的動物和書上寫的動物名稱是否一致,因此每看一個動物就要問佑佑。


我坐在旁邊看這兩隻,因為佑佑自己也在看他手上的書,但還是三不五時得回應弟弟傳來的:


「葛格,這是什麼?」的重複話語。


我看佑佑實在超忙,他得不厭其煩的回答彥彥不時拋過來的問題。


「浣熊啦」、「綿羊啦」、「長臂猿啦」......


佑佑看書一直都被彥彥打斷,回答中都帶有「啦」次,從語調聽起來有點不耐煩,因為每次佑佑得很快的看彥彥書上寫的字後回答這是什麼動物,下一秒馬上繼續看他手上的書,但不到幾秒彥彥又要他回答另外的問題了。


「弟弟,你問爸就好了啊?」,我告訴彥彥。


「可是我想問葛格啊」,彥彥說。


「呷那(為什麼)?哥哥在看書,爸爸可以告訴你啊」,我不理解的詢問彥彥。


「因為我謅愛(很愛)葛格e」,彥彥用他柔柔的眼睛和語調告訴我。


他們兩隻綁的很緊,平常白天在家聽我媽說佑佑都會教彥彥一些書上的東西,也會教彥彥玩大富翁等遊戲,昨晚只是延續他們平日手足互動的場景,彥彥對哥哥的依附關係在某方面還比我們強呢。


我喜歡彥彥這個看似不是答案的答案。



觀察雜寫之二:


佑佑愛看書,但前陣子佑佑有點假性近視(去眼科檢查後才知道),因此有一陣子我們都不讓佑佑看書。以前去家樂福都會買簡單的童書給佑佑看,但後來幾次我們都告訴他:「最近你的眼睛要休息」等藉口不再買書給佑佑看。


因為連續點了醫生開的眼藥水(散瞳劑之類的)上週去眼科檢查佑佑的視力好了許多,我們也允許佑佑可以看書。


事實上這一、兩年佑佑不知不覺懂了很多字句,像這篇文章,佑佑大概可以認識七成的文字。


因此昨天佑佑拿著瘋火輪的漫畫書坐在椅子看時,我「自認為」:佑佑大部分識字又配合圖片(該書為彩色漫畫)、該情節又在之前封神榜卡通中看過,因此......應該看得懂。


不久,佑佑拿書過來:「爸爸,這是什麼意思?」。


事實上是:


佑佑懂字,但不懂意思,就算成人認為很簡單的詞義,佑佑只是「看表面」而不知道「看門道」,很多平實不過的形容詞他並不懂當中意涵。


解釋漫畫書內容時,我覺得佑佑今年九月就要慢慢適應「國語(北京話)」的學校生活(學校老師、同學應該都用「國語」溝通),因此我用「國語」唸著書上的文字並解釋意思。


「爸爸,你能不能用台語告訴我?」,佑佑告訴我。


「你不是海綿寶寶都看到背起來了嗎?那海綿寶寶卡通不都說國語不是嗎?」,我問佑佑。


「所以海綿寶寶裡面有很多地方我聽嘸意思啊」,佑佑說。


「似懂非懂」的這語彙套在佑佑身上很傳神,就算他看會了所有的文字,但「能看懂」和「能理解」畢竟是兩碼子事。


很多時候我們在育兒過程遇到的問題,我們常「自以為」懂自己的小孩,其實事實上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很多「偽事實」在父母「似懂非懂」的過程中給強化了。


與小孩子互動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填補這些「非懂」、強化「似懂」,常在幾個「點」可以觀察我們「自己為」認識的孩子......或者檢視自己。



以上兩事雜寫分享,順便記錄一下他們的手足互動和識字發展。



P.S.


我們並沒有教佑佑識字,都是他從書本、卡通中「自學」而來,但每個小孩的發展都不一樣,潛力也不一樣,沒有道理要求每個小孩子擁有一致性的發展。很多五歲的小孩不識字,但他們其他發展例如繪畫、運動、創作就很強,就像之前新手父母在意「幾歲就會走路」、「幾歲就會說話」一樣,差幾個星期(月)會走路有這麼重要嗎?最後還不是都會走路、都會說話、都會識字,其實退一步想,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比較」,但比較的問題不在小孩,而是父母。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34085125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