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早從綠野森林民宿離開時,民宿老闆建議可至光復的信仰寺廟保安寺走走,不過我拿著光復鄉自行出版的在地景點詢問老闆: 「天主堂看起來很特別,路要怎麼走才會到啊?」,我問。 「天主堂喔,我住這裡這麼久也沒去過,但好像曾路過,這間大概在台九線往北的方向」,在地的民宿老闆說。 怎麼很像沒什麼有名氣?有沒有代表性?那到底要不要去我們也在猶疑。
光復天主堂簡述(資料來源:台灣旅遊通):
四十餘年歷史的光復天主堂,原本只是茅草烏搭蓋的簡單佈道場。民國五十三年由當地的法國神父出資,加上教友們以牛車運砂,徒手搬磚的方式,進行歷時一年才興建完成。
天主堂目前只供教友做彌撒使用,廣場也曾舉辦豐年祭,目前還沒有住宿服務,教友現正規劃籌建中。
當早我們在光復中山路買了著名的廟口紅茶後,順便問廟口紅茶的老闆如何去:
「這條中山路往北走」,老闆指著他們門前的馬路。
雖然大概知道方向,但還是沿路問、沿路找......還是沒找到。
直到最後有個老婦人好心騎車當我們的GPS導航,直接帶我們到光復天主堂。
光復天主堂的建築很有幾何設計,前面有個綠綠的大草皮加上湛藍的天空當背景,天主堂後可見遠山陪襯,沒有其他額外建築的雜參,更凸顯光復天主堂的特立獨行。
雖然光復天主堂沒有什麼「玩樂」功能,就是一棟安靜的特殊建築,但對稱又鮮明的幾何設計,絕對讓第一次看到光復天主堂的人印象深刻。
光復天主堂離光復市區大概十分鐘路程,在光復歇腳時如果還有時間,也別忘了來光復天主堂體會能讓心靈寧靜的場域。
車站向來是個容易被遺忘的歷史景點,我們本來沒打算在光復車站前近看這個老車站。
光復車站以下歷史說明引自花蓮縣觀光旅遊資訊網~
看到光復,我腦袋大概和KMT政府的口號:「光復大陸同胞」之類做連結,最好旁邊有一個軍人拿面國旗。
這當然是漢人對「光復」兩字的想像。
其實光復舊名「馬太鞍」,市區曾經光華燦爛,花蓮糖廠的產業進駐,使得光復至今仍有頗富庶的小城風味。
一九一0年,冬眠長達十三年的東線鐵路正式開工。工程從木瓜溪以北開始,往南度過鯉魚尾(壽豐),越過支亞干溪,再往南越過馬里勿溪和馬太鞍,抵達昔稱「馬太鞍站」的光復車站,因此光復車站已有九十年以上的歷史。
光復火車站是花東鐵路各對號列車必停的大站,車站出口即是台九線,而光復市區也是以火車站為發展起點,中正路和中山路為最繁華的街區。
對我們住台北的我們而言,光復的鬧區真的很小,大概可一眼望去眼見所及,而著名的廟口紅茶就是在中正路和中山路的交接口,熱天氣喝杯廟口紅茶真是清涼透脾。
光復鄉在地的旅遊導覽告訴我們,光復車站對光復鄉而言是個重要的「記憶景點」。
因此當我們經過光復車站時,也順便把這記憶景點用照片帶到格子分享。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25934121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