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巴塱部落位於光復鄉東側,隔著光復溪與嘉農溪與西側的馬太鞍部落為鄰。我們來太巴塱部落的前一個晚上住光復的綠野森林民宿,隔早離開時才知道原來太巴塱部落和綠野森林民宿只隔一座橋樑即可到達。
「太巴塱」對我們而言很陌生,除了在旅遊書上看到一個小區塊介紹太巴塱外,其餘都是空白一片。
因此文中內容多處均引用相關資料,引用資料於文末加註。
第一次唸「太巴塱」饒口、不順,那「太巴塱」是什麼意思?
「太巴塱(TAFALONG)」是阿美族語的「螃蟹」,因為溪中多螃蟹,因此成為部落的名稱,因此木雕中(如上圖)也常出現螃蟹。
太巴塱部落的阿美族人,至今仍保留著許多代表阿美族文化的文物,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各類木雕作品。
在傳統阿美族家屋中的木柱與牆壁上,都會被刻上各種圖騰,太巴塱部落的代表圖騰:螃蟹,以及各種神話傳說、狩獵、捕魚、祭典、舞蹈等生活片段,都是圖騰取材的範圍。
這些風格原始粗獷的木雕作品,無論是舊時文物或現代新作,都成為太巴塱部落最常見的文化象徵,在部落裡四處可見。
◎ 太巴塱國小:
「太巴塱國小」是1901年創校,歷史悠久有阿美族傳統木雕傳承的國小,無論是入口處地面以大理石鑲嵌的螃蟹圖案、教室甚至是廁所都裝飾的很原味,是一所很有原住民味道的百年老校。
近年來,太巴塱國小更大力推廣木雕教育,孩子們從部落長老口述中重尋祖先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與生活經驗,再從中尋求素材創作出來的木雕作品,大多展示在校園裡,呈現出傳統與新生的完美融合。
太巴塱國小的禮義廉恥牌匾,也有舞蹈木雕與螃蟹木雕。
連風景告示牌的路線圖都以木雕而成。
部落街道中的陶用時器、相關器皿也露天展示,螃蟹圖示也是不可少的陪襯~
◎ 太巴塱富田古井:
建於1916年、深達十二尺、以石頭糯米砌成的「富田古井」,十分珍貴,獲文建會列為歷史建築類的歷史遺跡(不確定富田古井是不是這口井,但在部落中只看到這口井)。
傳說,這是一口太巴塱先祖「拉鼓娃」這一個年齡階層的青年,所合力挖掘的古井,用來供應居民的日常飲用水,不過後來自來水普及後,便廢棄不用。
1999 年,富田村「拉度倫」年齡階層成員周添丁、黃仁義等十五位阿美族人發起修復古井,並立碑紀念。
資料引自太巴塱部落
太巴塱部落有十口井,這口井看來不太像石頭糯米砌成的富田古井,因為比較像是整修過後的新井。
但在部落中就只看到這口井,說明牌也沒說明這是哪口井,因此圖文僅供參考。
◎ 太巴塱長老教會禮拜堂:
◎ 太巴塱文化館:
太巴塱傳統房屋大量取材自大自然,樑柱以木頭卡榫銜接搭起,不用一根鐵釘;山上業生的箭竹則由於抗折性強,被用來編屋牆,再鋪上厚厚的茅草屋頂,外殼就大功告成了。
茅草、竹子組成的阿美族屋舍~
屋內大半邊是黃藤編制成的大床,一家人起居就在其上,夏天涼爽,冬天再鋪一層厚厚的獸皮就夠暖了。
受外來文化的洗禮與衝擊,太巴朗的傳統文化如屋舍、編織、木雕、生活方式等,早已逐漸式微,為保存老祖先的原民精神,文化館內展示有阿美族傳統的竹製器皿、編織物、木雕等。
但我們去太巴塱文化館時,可能沒預約參觀,看文化館門閉鎖,怕有特殊禁忌因此也不想無端擅闖,我們只在窗外端詳屋舍內的原住民擺設。
◎ 太巴塱社區活動中心~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內的「東北社區活動中心」,由原先平凡的水泥屋,變成具有濃厚西班牙建築師高第風格、遠看像極格林童話中的城堡。
只是和當地阿美族的聚會所建築相去甚遠,因此也有當地人批評這樣城堡建築並不適合原住民文化。
建築物外觀類似歐洲中古時期城堡造型,室內中央有太巴塱的螃蟹圖騰。
側面正中央有尖形牌樓與尖形拱門,並無配合正面的圓形拱門,不知道是否有特殊涵意。
太巴塱活動中心的牆壁全部打掉做成拱門,樑柱都是不規則曲線,登上二樓的樓梯由簡易鐵木完成,由於原有牆面通通打掉,因此採光相當好。
二樓上去的屋頂採用阿美族傳統茅草亭,一樓二樓建築的風格差異甚鉅。
無所不在的螃蟹~
有點像童話故事城堡,不過第一次看太巴塱活動中心二樓的建築,到腦袋中浮現的是俄國紅場,就是每次看電影或新聞畫面,每次提到俄國紅場都會出現的聖瓦西里大教堂。
怎麼走?應該有住址,但我們不清楚,因我們也是在部落中隨繞看到的。
太巴塱部落不大,多數地圖都長在嘴巴,問一下當地原住民即可。
部落道路上的標語~
看起來還是比「光復山河、解救大陸同胞」平民多了、實在多了、口語多了、可愛多了。
過橋後進入太巴塱部落,橋前的昭和八年「架橋紀念」立碑~
◎ 心得隨寫:
我得誠實說一句,佑佑、彥彥對太巴塱很不領情,一直說要離開。
可能是我們先前已先告訴小孩,我們會去光復糖廠吃冰之類的,而且原住民文物因為都是「靜態」,對小孩而言比較引不起他們興趣,這也是可理解的。
另,在我們還沒到太巴塱部落前,因為旅遊書對太巴塱介紹的實在不深,多是介紹太巴塱文化館為主。
我們來太巴塱也算是「比較不知道怎麼走」、「時走時停、隋走隨繞」的方式玩,如果有導覽才能比較深入的瞭解太巴塱歷史文化。
所以來太巴塱部落如果沒有事先完善的規劃路線,又碰上熱天,那無頭蒼蠅恐怕除了亂飛外,還要忍受恐怖的豔陽天。
太巴塱部落是阿美族的發祥地,雖然太巴塱部落慢慢有幾個點在經營,但受重視的程度反而不如分支出去的馬太鞍部落有名。
因此來花蓮光復鄉如果有時間,不妨走一遭太巴塱部落。會覺得花蓮除了山與海的美景外,也可以瞭解原住民歷史文物,體會美景外的「文化衝擊」。
P.S.
來太巴塱部落,免門票!
◎ 如何走:
來花蓮後,走山線省道,即往台9往南(往台東)方向行駛,轉11甲線(光豐公路),再接縣道195即可到達太巴塱部落(綠野森林民宿該篇有地圖)。
◎ 文中資料部分引自: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
太巴塱文物館
光復鄉太巴塱部落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25934075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