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的說,「佑佑皮皮」這個格子並不全然屬於育兒,雖然很確定的是,格子是因為有了孩子後而誕生。
寫格心情
寫格子已經三年多,剛開始純粹記錄小孩的成長,當初記錄的方式只能說「陽春」,就是:
「照片+簡短敘述」成為一篇日誌。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慢慢加入更多主觀評論,把格子當成「文章」在寫作。
親子、遊記相對而言,雖然簡單易寫,但更容易獲得共鳴,如果以人氣而言,都是投資報酬率很高的文章類別。
佑彥媽告訴我:「寫一些評論雖然也很不錯,但我們孩子的事情可以寫多一點啊......」。
佑佑、彥彥的事情當然很多可以寫。
我也能告訴正在看格子的你(妳)們,這兩隻365天都有不同的面貌,也就是說每天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不過困難的是,要如何「每一、兩天寫一篇親子日誌,就算每天都有話題?」
我們格子的更新率大概一至兩天都有更新,除了六、日會放一篇贅文外(指的是例行性的週記)。
我只能說,這兩隻每天都有不同的感動(我不知道這詞彙到底被父母用爛了幾千次,但某時某地遇到時,「感動」不會流於表面文字,因此我還是用這詞彙)。但感動能化為一篇篇的親子日誌?
我覺得很難。
「幸福」是育兒格子的共同印記?
曾有格友告訴我,A寫的育兒格子沒有像表面如此幸福。
「真的?」,我疑問的說。因我看A格子日誌分享,老感覺他們家是走「慈濟式的人間幸福」取向。
不過這是「真的」。
「太荒唐的幸福感」是部分育兒格子的致命傷,只是我們(我們?當然也指我們)有時候PO文時刻意選擇與過濾太「不幸福的事實」。
因為除了共同的「小孩很可愛」的一再重複外,其實我也看不到有什麼結構性或教育性的反思,更提不出集體層次(社會議題的串連,如:樂生)串連的社會能量,讓育兒格子始終趨向創造各家的幸福感。
「性別」對育兒格子內容當然有決定性的影響
父親角色和母親角色寫的育兒格子(其實我們家的格子嚴格來說,不一定屬於育兒)當然不同,男人、女人的社會性別框架本來就不同,育兒的態度、寫作的內容肯定不同。
至少「社會論述」或「政治議題」在父親(男人)眼中的比重,會比母親(女人)多很多。
有時候想,有時麼東東可以比「網路」有更大的深層力量,能同一時間集合「烏合之眾」、「菁英集團」、「耆少」、「藍綠」、「男女」等「跨族群」,在同一時間閱讀、評論、批判?
剛開始在我們的格子中,我試圖別去觸碰台灣最敏感的政治議題,挑起容易起紛爭的神經,盡量讓文章別看起來「客觀」些。
不過有些話不說不明,因此在寫部分社會議題時總是會觸及「政治」選擇。
就像孫中山說的,「政就是眾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之事,就是政治。」 ,政治就是生活,人都無法逃離。
政治選擇應該平常心,就像有人喜歡陽春麵、有人喜歡義大利麵、有人喜歡酸辣麵一樣,只是「喜歡的口味」不同,請彼此尊重,因為沒有對或不對。
不全然是育兒格子
社會政策學科的系統訓練,我不一定從流的呼應主流觀點,習慣用社會政策的批判路線看部分社會議題。
社會學的訓練也讓我能抽離部分上位者「創造出來」的「正確觀點」,畢竟每個社會學理論看相同事情,都有不同的解構方法,誰界定「正確」?為什麼由誰決定「正確」?如何定義「正確」?
我想我們格子多了一些社會觀點的文章,這也是和母親執筆的育兒格子比較明顯不同的分野吧。
把格子重新分類、讓舊文曬太陽
最近整理格子文章,將社會或政治議題的文章劃分出來,因此格子多了三類(見左側欄「文章分類」),即:
【觀點】主觀評論、【電影】觀後心得隨論、【好書】主觀推薦分享等三類。
關於社會議題等【觀點】主觀評論類,已經有52篇文章,格子至少會有六、七天沒更新,這段期間對「【觀點】主觀評論類」有興趣的格友請參考以下舊文:
【延伸】從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延伸論「阿扁海外密帳」(補圖)~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22223436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