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牌寫著「文昌祠」,當地人稱文昌宮,又稱孔子廟。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五月八日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治初期,文昌祠雖曾有日軍駐紮,然並未喪失其教育功能。
明治三十一年(西年1898年)二月日人於文昌祠設立「苗栗講習所大甲分教場」,後改為「大甲公學校」,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大甲公學校校舍完成,學生乃遷出「文昌祠」。
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年)王進財任漢塾教師,於文昌祠內教授漢學,並教習武藝。
日治時期,日人實施皇民化政策,不准百姓奉祀神明、祖先神袛,鄉民紛紛暫移文昌祠寄放,文昌祠遂成了間接保存人們慎終追遠美德的地方。
以上歷史資料引自行政院文建會
第一進山門為檐廊形式,三段燕尾翹脊,筒瓦屋面為典型清代祠廟型制~
原文昌祠分兩進,中設正堂,主祀文昌帝君,左右護龍為義塾。
文昌祠為三開間、兩進、兩廊帶左右護龍之四合院祠宇建築(以上引自台中旅遊網)~
文昌祠主要祭祀建物不大,但進門後有長條狀的綠地,和一般宮廟不太一樣,有「學校」的感覺。
文昌祠原是義塾,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正殿主祀文昌公。
由於文昌帝君管「讀書、考試」,因此每當考季來臨前都有考生前往祭拜,以求心安。
由大甲鄉紳捐銀興建,在左右廂房義塾,民國三十八年因裝甲兵團、保警大隊、退除役官兵陸續占住而毀損,還好沒有建,至今仍保有創建時的原貌(引自行政院文建會、台中旅遊網)。
因此許多木質建物已經非常有斑駁的歷史性~
惜字亭(聖蹟亭)~
什麼叫「習字亭」?見下說明。
之前至泰山明志書院也曾看到相同的「習字亭」(見此連結)~
大甲最早的學校,也是斑駁的三級古蹟~
非兩隻石獅子~
覺得大甲文昌祠比較特別的是:老、舊、蛀。
可能是年代久遠,文昌祠許多建材都是以木質建築為主,樑柱裡外常看到標示著「蛀了」的字眼。
幾乎都寫著「蛀了」~
實在很斑駁~
我們去拜拜很少燒金紙,這次破例。
神龕上尚懸有「人物權衡」的匾額~
部分廟宇的左右兩門大概都寫上類似「龍飛」、「鳳舞」之類的提字。
文昌祠寫著「圖書府」,這和因學校書院的本質比較契合~
充滿著古色古香的文化氣息~
據官方說法,文昌祠是書院與廟宇之複合建築,因此還保有廟宇的文化和部分習俗。
左右廂房為義塾~
文昌祠大門入口~
文昌祠內除了供奉著文昌帝君外,也有孔子和韓愈等供民眾及學子祭拜,每逢農曆2月3日為其祭祀日,只要逢考季時應考學子也都會前往祭拜。
當天不知道我們太早到(大概早上八點前後),還是非考季還不需抱佛腳,來這裡的遊客(學子)很少。
連文昌祠的管理員都沒看到,整個文昌祠內就是我們四人獨逛。
我小時候考試前也常常臨時抱佛腳,只是佛腳呢?
P.S.
尤其大學時期,考前還找不到佛腳在哪,實在夠混的(考前一兩天才向平常用功做筆記的同學借筆記比印來看)。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24802133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