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也是訪「板寮義民廟」後,在網路上找到相關訊息,有興趣可參考參考,可略瞭解台灣文化歷史:
為何叫「板寮」?
義民廟位於枋寮,枋寮在乾隆年間因開發木材,製成木炭,所以有許多製作木炭的工人,而且燒木炭的工寮很多,因而得名。另一說是這裡因開採樟腦,工人們住的房子以木板釘成,因而稱之為「板寮」(台語),音似枋寮。
為何叫「義民廟」?
乾隆五十二年為奪回淡水廳城,客家人組織的軍隊反攻。戰事結束後死傷慘重,客家人們到廳城去尋找親友的屍首埋葬,出面協助的是竹北的一位林姓大族長。人們將這幾百具屍體要運回埋葬,相傳牛車到了此地便走不動了,於是祭拜詢問這些陣亡英靈們,原來是英靈們看上了這一塊風水很好的土地,要在此地蓋墓。地主得知後,便捐出這塊土地蓋墓,墓就在義民廟正中央的後方山上,所以可知是先有了墳墓,廟是較晚蓋成的。
因為客家人平亂有功,地方官上奏褒揚,於是乾隆下旨褒獎這些客家人為「義民」,並親筆御提「褒忠」匾,掛於義民廟中,此後台灣所有的義民廟、三山國王廟均掛「褒忠」匾。義民廟建成之後成為當時桃竹苗十四莊客家人精神凝聚的中心。
以上資料引自義民廟‧後山
以下是義民廟右側的林園造景區:
在部分小孩的眼中(佑、彥),或許因為拜拜可見不同的「景觀」(也就是我們口中的神、廟、寺、獅、龍等),因此去寺廟走走通常是我們很習慣的外出隨走形式。
搶著要拜拜~
雖然在平面、電子媒體常聽、看到新埔枋寮義民廟的相關訊息,和我們這兩隻一樣,義民廟也是我們第一次到訪,因為這裡帶有真實的歷史故事。
因此來這裡隨走心情,和到一般廟隨走時的心情,就是有那麼一點不同。
當年在台灣起義的林爽文是閩人,在清朝文史的本位立場,稱之為「林爽文『之亂』」;不過就台閩人而言,或許稱為「林爽文『起義』」。
清朝組織成的台灣客人和台灣閩人的征戰,想必兩造死傷慘重。
戰爭向來是被掌權者操弄的手段之一,來這還是用虔誠的心向這群義民點頭致敬。
義民廟的本廟不是太大,而右側的造景(緣池、吊橋、彩虹橋)倒可以去那裡散步走走。
不過帶小孩的請要小心照顧,因為該地有坡度、石子等,小孩(尤其走路還不是太穩的小小孩)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個四腳朝天,彥彥就是慘痛例子。
彥彥在吊橋、緣池這裡就不小心嘴巴撞地下巴、嘴唇口腔直流血(剛看時還以為撞斷牙齒)。
小孩受傷當然沒有玩性,因此決定先上車休息,有機會再拜訪。
◎交通:
1.國道一號:由竹北交流道下,經博愛路由竹北左轉至枋寮即可到達枋寮義民廟。
2.國道一號:由湖口交流道下,走台1線往新埔方向於59公里左右處左轉叉路,經湖口裝甲基地旁之勝利路,至竹14號路左轉往新埔方向即可到達枋寮義民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