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注意,彥彥拿反了啊~
宜蘭縣定古蹟二結穀倉(上圖左側建築,非常值得造訪)對面的五結鄉農會倉庫,在四十四年前建造,七十二年淪為閒置空間。
為了延續二結紙的文化生命,及打造一個與「紙」有關的學習環境,於100年初租用五結農會二結穀倉11號倉庫,規劃設置「大二結紙文化館」,作為大二結紙文化館的展示、典藏、教育、凝結社區意識的平台與基地(資料引自大二結文教促進會)。
別看現在的紙文化館(玩紙工坊)外表不出奇,但這都是大二結社區的在地居民合力完成的「作品」,包括外牆及牆面造型規劃、構圖、上漆、彩繪、裝飾,讓原本的舊生命(建築)有煥然一新的感覺。
日據時期,因二結紙廠的設立,「紙」在二結的發展過程中,一直與社區生活息息相關,大二結地區設有公營紙廠,行走在二結你在路上即可看到正在運作(或以歇業)的造紙廠。後來紙業沒落,地方改推紙藝創作,延續當地特殊紙文化,紙文化館成了主要的推動基地。
紙文化館(玩紙工坊)免費開放參觀,若要參加DIY課程,必須另外付費,但費用和一般公營、民營的主題展覽館DIY相較,花費相對頗低。
我們原本只讓孩子在紙文化館(玩紙工坊)內參加一種紙類拓印的DIY(確實價錢不這麼確定,大概是50元或60元),佑佑和彥彥兩個人可各自選擇一個樣式,各自拓印DIY。
DIY的「過程愉悅」,因這些社區媽媽都很耐心的告知拓印DIY的步驟,等於好幾位志工群照顧我們家的孩子一樣。
而且他們聽到「台北來的孩子」說台語,都不敢置信,因為他們說:沒碰過。
對「這檔事」,不管是否PO在格子的遊記或平常生活中,我們已經碰過N次的路人、陌生人、店家對孩子和我們說台語「嘖嘖稱奇」或「大大讚許」。
也因為孩子說台語,我也大概懂這些志工媽媽的心態,他們是用一種「很有意思」,也「很想和他們對話」的心態教孩子DIY。
其實因為已經進入正是學校體制,在學校佑佑、彥彥因為都說「國語」,但彥彥已經「國語略多台語」的口語習慣,佑佑還保持「台語多於國語」的語彙。
我們在家還是盡量讓孩子有「說台語的環境和機會」,因這是我們的家庭慣用語,語言是一種傳承,傳承是一種價值,價值是一種信仰,信仰是一種文化,這些「盤根錯結」的種種都是我們身上汲取養分的「根」,也是一種情感延續。
總之,紙文化館(玩紙工坊)並不大(可參考照片中的大小),如果小孩純粹要體驗一些造紙DIY,可花個半小時來此逛逛(紙類DIY種類多,價位也不一樣)。
完成第一件拓印作品時已經打算要離開,孩子說還想「造紙」DIY,印象中好像也是50元(或60元?)可做兩張紙。因為便宜且志工媽媽都很熱心,因此我們無預期的又讓孩子「蔡倫」體驗。
以下紙文化館(玩紙工坊)當天照片,可參考參考:
第一個紙類DIY:拓印
彥彥選了可愛小孩和魚的圖~
佑佑不用說,看到財神就選了~
硬紙做的圓滾筒當椅子~
第二個紙類DIY:蔡倫造紙
步驟很少,但需要一些平衡感,手也不能摸到紙板,例如上張佑佑左手拇指摸到,破一個小洞,就算失敗~
換彥彥做~
彥彥第一次也失敗,失敗就要框架卸下,全部重來一次~
佑佑、彥彥都成功的半成品(還需要用棉布吸乾)~
半成品~
細心拿下來就成功了~
紙文化館(玩紙工坊)裡面禁止拍照,不過因為第二項做紙的DIY旁邊就是半開放空間,沒走進去直接遠攝~
紙文化館(玩紙工坊)裡的志工媽媽們和櫃臺~
我覺得很可惜,紙文化館(玩紙工坊)是個可以讓孩子知道二結的紙文化產業故事,也可動手嘗試各種紙類DIY,但遊客不多(我們前去時,只有一個家庭在做「紙蠶寶寶」DIY)。
一巷之隔的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卻滿滿人(這個點也很棒,比同樣是穀倉主題的彰化鹿港的福興穀倉優太多),不知道是紙文化館(玩紙工坊)的宣傳不夠?還是在穀倉稻農文化館的遊客對這紙文化館(玩紙工坊)這小場所沒興趣?總之,已經去穀倉稻農文化館卻沒順便過來體驗這種「最二結」的文化產業,挺可惜。
建物的外表當然重要,但真正的文化生命的在「內部」!
紙文化館(玩紙工坊)內展示手工書、紙造燈飾、手抄紙、筆記書、紙藝作品,所有展出物都出自二結在地居民之手,就像嘉義新港板頭村一樣,這種由下而上、保留在地文化和產業的意識,是一種意向和行動的結合。
就像除夕我們曾去新港奉天宮前的廣場,看嚴詠能+打狗亂歌團的表演。在嚴詠能表演之前的節目,都是新港在地的各種婦女團體上台表演唱歌、跳舞等,我當下看還頗感動,因為這些都是五、六十甚至七十來歲的阿公阿嬤,他們把平常練習的成果在當晚表演給其他鄉親看,這比花重金請主流歌星來唱個一兩首歌就閃人更有意義。
因為紙文化館(玩紙工坊)除了提供認識大二結的紙文化與DIY外(很便宜),也可順便聽聽原本屬於大二結的故事,貼近最真切的宜蘭土地溫度。
地址:宜蘭縣五結鄉三興村復興中路19之5號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8148032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