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親子觀點】爭一時,不如爭千秋!

只要是人,沒有人可稱「完人」,也因為有殘缺,才需要去學習。但學習並不是窄化成學習「課堂上的知識」,顯然「課堂上的知識」在每個人的記憶深處,還是分數與成績導向居多。

是的,強調五育的教育環境中,我們必須學習基本的知能好應付未來的人生,如果幸運些,你的強項剛好都屬主流課程,那你會有個不錯的人生,至少在未來的職場上有更多的求職優勢。

不過「學習」除了主流教育體制內的知識外,還有許多分數外但重要的必修課題,例如:學習愛一個人、學習擁有或放下的心情拿捏、學習收斂驕傲或體驗失敗的痛苦、學習尊重社會各階層的人(尤其是弱勢)、學習承認自己的懦弱與無助、也要學習避情緒管理。

 

前天看到一則駭人聽聞的新聞:

新北市新店區發生2死2傷凶殺慘案,被害死者頭骨斷裂、甚至遭開膛剖胸、心臟外露。王姓嫌犯才19歲,因為玩地下簽賭,欠了張姓組頭150萬,不滿組頭在臉書上公佈他的個人資料,放話封殺,趁兩幫人馬談判,找這個王姓朋友和另五人行兇,其中有人還是未成年。

這新聞之所以震撼,是因為傷亡慘重,兩位死者不是開腸破肚(第二根肋骨以下全部斷裂,心臟外露),就是像斬首式的處決(脖子近斷)。

年輕人啊,書讀得好讀不好是一回事,血氣方剛也要有個程度,看到這新聞真的想告訴部份只看重分數的父母:孩子的教育除了基礎的知識養成外,情緒教育也非常重要,要讓孩子知道有時候退一步不是孬種,人常說「正義不是不到,只是遲到」。

是的,要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在某些情境、對某些人說公理、說道理只是對文明人有作用,對部分情緒失控者並不會有任何作用,凡事爭個結果必然挑起情緒野火,非常情緒容易用非常手段解決。

台語說的「看事辦事」不是取巧,而是要讓孩子靈巧的知道哪時候該堅持、哪時候該轉彎,我們真的必須告訴孩子:「爭千秋,不要爭一時」的道理。

這新聞中帶棒、帶刀的都是青少年,也就是12歲到24歲的年輕人,你們應該學到教訓了吧(?),但你們知道「情緒失控」的代價,不是捏死兩隻螞蟻,而是死了兩個人,毀了兩個家庭。

也許社會新聞熱度消退後幾天,社會大眾因為另一件社會事件覆蓋,又忘了這件事情,但這新聞我忘不了,因為兩位死者的「慘況」如此駭人聽聞,讓我聯想到當時情緒失控的場景,當時情況真是「殺紅了眼」,比電影古惑仔還古惑仔。

 

幾年前因為寫少年幫派的研究案,我曾至少年觀護所訪問過幾位幫派份子,看到這新聞我想到這位「堂主」說的一些話。

訪談對象所謂的「幫派」少年,不是學校的混混,這只能叫短時間的聚合團體,騙騙學校的中低年級可以,對外尚不成氣候。因此我說的「幫派」,是真正有組織如竹聯、天道盟、三重角頭等。

他,因為在檳榔攤前與其他人聚眾鬥毆砍死一個人,因此暫時被安置於少觀所。

我問他這事情發生的原委。他淡淡的說:

「當時下面的人說『有事情』要我去助聲勢......」

「我不認識他,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當時會砍殺他,不知道誰拿刀給我.....」。

要說淡定,他的情緒才叫淡定,殺了一個人,好像踩死一隻螞蟻般;要說淡定,他的動機才叫淡定,殺了一個人,結果連為什麼到場、發生什麼紛爭都不知道,好像古時候的皇帝喊「拖出去斬了」。

但他可不是皇帝,只是一個少年。

從情緒看來沒有預期的後悔、從臉龐看來也沒有算計的眼淚,你可想像當時我們的畫面是靜止的,但我內心可是不斷攪動,情緒來了真的忍不住嗎?還是連要忍住的念頭都不曾有過?

這些少年大都是早熟的小大人,他們有一套很世故的態度和做法,他們會模仿大人說話和處事的樣子,但其沒有能力承擔世故所帶來的苦。

心理學上說人終其一生都在做選擇,而每個人都是選擇相對有利的,沒有人可以選出絕對有利的事,這個孩子也一樣,在那個時候他也選擇了對他相對有利的事,但如果這個選擇是「情緒失控」下的選擇,事態後果也會讓人「印象深刻」。

 

因此看到這新聞覺得很震撼,真的震撼。殺人事件難事,有些人連殺雞都砍不下去,這些青少年嫌疑犯居然把兩人砍成這樣慘狀。

人的體內囚禁一隻野獸,這種野獸般的靈魂在某些時刻會徹底反擊,因為醞釀的憤怒無法宣洩,因此遇到衝突時,情緒如同催情劑、以慾望導向、硬梆梆的框架畫出誰對誰非,這時候「跟我不同國的」人就要小心,因這些情緒失控的人殺了眼紅,沒有人能避免。

部份孩子就是要「爭一時,不爭千秋」,尤其情緒無法掌控的孩子習慣用「叢林法則」的價值在過生活,他們選擇和家人對罵、和另一幫人馬對幹、也和社會體制對抗,他們用情緒解決紛爭,做「自己『當下』認為對的事情」,用更多的時間或一輩子來償還「十分鐘」的快感。

在職場看過太多情緒衝動的孩子,因為自己有兩孩子,我真的很天真的認為,如果我的孩子書讀不好,賣菜也能生活、修理機車也能生活,雖然這些工作屬社會較底層的標籤,但我有能量承受親戚的調侃,也許嘲弄我們教子無方,也許揶揄我們把孩子生笨了,但人生追求的是什麼?

如果能有個養家活口的工作,雖然工作辛苦些也能正向面對生活,孩子有這樣的樂觀天性,我還奢求什麼?重要的是,如果連我都沒辦法支持自己的孩子,誰還會支持他們。

孩子的本性比學校分數重要,因此教育孩子除了課業上的敦促外,父母真的需要教孩子「爭千秋,不要爭一時」,這是孩子帶的走的認知價值,應該提早讓孩子知道,就算佑佑、彥彥只有國小和幼稚園。

這新聞讀起來苦悶,孩子們,退一步雖然不一定海闊天空,但在某些時候退一步不是懦弱,反而是展現勇氣的表現,你知道嗎?

孩子,你-應-該-要-知-道-。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844310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親子短寫】 不是「媽咪」是「老媽」

新港板頭村003

(攝於嘉義新港板頭村

 

以前MSN帳號上,偶爾會隨心情改寫一些暱稱。不過以下這個暱稱我用了好久,也是我心中的疑惑。

我的MSN暱稱上掛著七個字:「為什麼要叫老媽」。

這是彥彥叫佑彥媽的稱謂,沒叫過媽咪之類。不相信?以後有機會碰到面的朋友,不妨多聽聽彥彥怎麼叫我們......「老媽」、「老爸」的叫,聽他叫的多順口。

佑佑叫我們多數叫「爸B」、「媽咪」這種比較洋化的口吻。佑佑幾乎沒叫我們「老媽」、「老爸」過,應該說沒有這樣叫過。而彥彥卻沒叫過我們「爸B」、「媽咪」。

我問過彥彥為何叫爸媽前面會加個「老」字,是電視的卡通節目曾這樣叫過嗎?

「海綿寶寶卡通,是吧」,我直覺的問,因為彥彥喜歡看海綿寶寶。

「不是,我不知道啊」,彥彥沒正面回應。

幾次在外購物或用餐,外人會笑問:「為何要叫老媽?都把你媽叫老了啊」。

我發現孩子的媽最近已經初見幾根華髮,彥彥真的把他口中的老媽給叫「白」了(好厲害的念力啊)。

彥彥依然如故,「老爸」、「老媽」的叫,我們也依然欣喜的接受彥彥用「老老老……」的可愛親暱口吻和我們互動。

連叫爸媽都能各自發展個體差異,但在我心中沒有哪一種稱謂是「正確」的,叫算孩子像古代人叫我們爹娘,我們也認為這是親暱又特殊的親子「暗號」呢。

這兩個產品除了「工廠設備」有折舊一年多外,其「生產線」一致、「原料」相同,但「成品」差距很大。

但對我們而言,他們兩人沒有誰是瑕疵品或次級品,每個個體都是最獨一無二,而且是「限量發行」。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812876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親子雜論】誰被「標準化」

佑佑、彥彥彈鋼琴0003

彥彥今晚上告訴我,六月初要參加讀經會考,要背三字經之類。
我沒太大興趣,但彥彥接著開始背三字經,原來這是他今天的功課之一。
我們不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因為這對老師這角色是種折損,因此遇到部分教育理念或作為我們沒這麼認同時,就算在孩子面前談論,我們也會技巧性的閃躲。
我等著彥彥背完簽名,我告訴在旁的佑彥媽:「我有個某個花蓮的臉書朋友,抵制花蓮讀經大會考」。
「因為不少家長反彈,後來花蓮政府態度轉軟,讀經大會考改為『有意願者參加』,沒意願參加者也無妨」
「我小時候這些都背過」,佑彥媽說。
「我應該也背過」,說這話的內涵隱喻,就算我背過我也已經還給老師。
佑彥媽背了好幾句,相對於已經大半還給老師我,我承認我輸了。
「能背三字經,然後呢?」我問佑彥媽。

號稱多元教育的台灣從來沒有想像中多元,反而用常模的要求讓天賦不一樣的孩子們「標準化」。
我沒想過抵制什麼讀經大會考,但我告訴孩子的媽,當天如果彥彥背不完整沒拿到那張「會考後的證書」,我是一丁點......連一丁點都不會感到可惜。
我把讀經會考看成是一種經驗的取得,至於有沒辦法背完整,那就不是我考量的地方,因為壓根我覺得孩子背三字經、弟子規沒太大意義。
作文能力好像也沒比較強,道德觀好像也沒這麼道德正確,頂多證明「會背三字經」而已。
我父母那一代的人常說:「你們這一代真幸福,想當年我們小時候如何如何......」
也常看新聞媒體說這一代的孩子真幸福。
關於物質方面的供給,台灣近年來少子化現象影響,因此現代孩子的物質確實比以前的小孩不於匱乏。
不過如果「幸福」的概念加上無形的競爭和壓力,有點悲觀的說:那我還不敢確定現在的孩子真的比較幸福。
我小時候讀幼稚園哪有背什麼三字經、弟子規,大概是每天玩樂後等點心吃、睡覺後再做些美勞、唱個歌之類,然後就放學回家。
所以現在幼稚園為了讀經會考的那張證書的這檔事來看,我並不知道哪一代的小孩比較幸福。
在教育體制內,我們還是選擇「參與其中」的這條路,意思即我們選擇威脅最小、應該如是的一條路,不過面對孩子在教育體制內的種種表現(拿到讀經會考證書與否),我覺得成熟的父母應該用更理性的態度來看,而非純然以結果論之。
小孩他可以看很多書、背很多詩詞,但依然缺乏生活能力,道德是一種空泛的背誦而非生活實踐。
自己的小孩在幼稚園也背了一些唐詩、弟子規,這些頂多證明他可以背書,心智如何發展並不取決於孩子背了多少唐詩,而是取決於孩子人格養成的良善與完整。
台灣的教育號稱多元,有時父母的態度才是實踐多元的重要推手,唯有父母瞭解某些多元教育又加深了「多元的標準化」本質,才能體悟除了標準的成功外,只要孩子的積極度、實踐力夠,孩子必能闖出他的世界。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705587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台中梧棲】朝元宮(文人墨客的毛筆廟宇)、梧棲分駐所~圖文分享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01

◎ 梧棲朝元宮:
梧棲區的朝元宮創建於清咸豐七年,於同治三年遷建於現址,在全台媽祖廟中頗富盛名。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02
朝元宮位於梧棲老街上,沒有廟會活動的朝元宮顯的清幽安靜。
看似廟埕與廟體主建物不大的梧棲朝元宮,根據朝元宮相關資料顯示:
民國六年時(即日本大正年間),日本載仁親王曾經邀請全台具有悠久歷史的媽祖,集中在台中廳舍舉行迎神賽會,這項賽會並有歸座儀式,即依各地媽祖輩分排名,梧棲鎮朝元宮媽祖排名第二,僅次於彰化縣鹿港天后宮;論輩分比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和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媽祖都來的高。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03
祀奉湄州媽祖為主神(俗稱梧棲媽祖)~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05
龍鳳邊各有千里眼和順風耳~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04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二日媽祖聖誕前,朝元宮都會舉行遶境祈安的活動,當日下午入廟時「走大轎」盛會,更是梧棲重要且特別的儀式,在梧棲有極其崇高重要的地位。
不僅香火鼎盛,聖靈顯赫,創建至今已逾一百四十餘年,雖經過二次重建,但其石雕、木雕、剪粘、彩繪的藝術創作都是上乘之作,此外匾聯的豐富亦為可觀(資料來源朝元宮)。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07
「永康四海」是年代最古的匾額,時間為清同治辛未年(1871)~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22
主殿~因為歷史悠久,燻黑成為特色~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09
「功同覆載」(明治戊申年,1908)與「慈雲遍地」(大正七年,1932)是日治時期的匾額~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11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21
清朝(民前四年)時期的香火爐,目前保護中~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20
在石堵、石柱上刻上許多名人書法,在台灣寺廟中並不多見~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10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18
根據朝元宮相關資料顯示,朝元宮的石壁雕刻精巧細緻,有別於其廟宇的花草人物,雕刻全採用名人書法作品,有王羲之、曾國藩、左宗棠、沈保楨、康有為、梁啟超、鄭板橋、黃海泉等人的墨寶,廟宇呈現文人雅士之風,更顯彌足珍貴。
台中梧棲老街朝元宮017
尤其是朝元宮的後殿,左右各有浮雕和名人書法,在廟宇內除了宗教文化薰陶外,最特別是也提供文人墨客的藝術欣賞,有機會到訪這個梧棲,不妨來此廟宇感受不一樣的文藝又富古意的氣息。

◎ 梧棲舊分駐所:
同樣位在梧棲老街上的「舊梧棲分駐所」看起來就像蚊子館般,從玻璃看得出裡面曾經有的展覽和擺設,但已經沒人管理般,整個上鎖與蜘蛛絲為鄰。
朝元宮的右側有個看似不起眼的巴洛克風格舊建築,連前面的告示牌都很「古蹟」,看似沒太注意整理。仔細一看,原來這就是梧棲舊分駐所,也就是日據時期的派出所。
台中梧棲老街分駐所(尤世景)003
和現在台灣警察的粉鳥有點類似的日本警察圖騰~
台中梧棲老街分駐所(尤世景)002
梧棲舊分駐所的相關沿革歷史,有興趣請參考以下資料(資料引自台中市文化資產管理中心-文化資產-古蹟梧棲):
日治時期即建立警察制度,大正8年(西元1919)梧棲設立隸屬於沙轆支廳第一監視區的「梧棲官吏派出所」,並在現今梧棲路142號(梧棲朝元宮旁)興建辦公廳舍及宿舍群。
戰後官吏派出所改為臺中縣警察局清水分局梧棲分駐所,隨著民國60年代臺中港都市計畫開發,梧棲分駐所也隨之遷移,舊辦公廳舍一度荒廢,後經地方人士倡議,由縣政府提撥經費,於民國93年(2004)整建修復完成,並做為梧棲鎮發展藝文活動之空間。
宿舍群建築與官吏派出所同時期,木構屋架大致保存良好,位處官吏派出所後方,且設有防空洞,見證日治時期至國民政府時期之警政官署制度及警政廳舍之完整配套,除有治安史價值,官吏派出所建築外觀磚砌精美,基地環境良好,建築群完整且優美,為市定古蹟。
台中梧棲老街分駐所(尤世景)006
梧棲舊分駐所內看起來曾舉辦「走過百年滄桑歲月-尤世景先生百年紀念回顧展」,展出尤前縣議員的生平記事、照片及相關文件等。不過不知為何,舊分駐所無開放、很多當時的展覽品也已經半塵封狀。
台中梧棲老街分駐所(尤世景)005
台中梧棲老街分駐所(尤世景)007
台中梧棲老街分駐所(尤世景)001
從梧棲舊分駐所的外觀可感受到主體已經過整修後,本來規劃成為梧棲老街的藝文空間,但當天去還是覺得這裡挺蚊子館感覺,最大的生氣恐怕就是門前兩株盤根錯節的老榕樹了。
因此來梧棲老街除了至富有特色的毛筆墨寶廟宇:朝元宮走走外,也可來此感受「蚊子館」的喟嘆,有繁華過後的素靜與歷史輪替後的滄桑。 

P.S.題外隨寫:
之前同仁告知「陣頭」算可看的電影,而且劇情佑佑應該看得懂,有機會建議可帶孩子去看。等到「陣頭」到二輪電影院時,上週六終於帶佑佑去看這部關於台灣拜拜、廟會、陣頭、宗教又帶點勵志的電影。
「陣頭」剛開始的廟會畫面,是在大庄浩天宮,若不是在地人怎知這是哪裡的廟宇。
「爸B,大庄浩天宮是台中有名的媽祖廟,因為這間拜拜有寫在書上」,坐在旁邊的佑佑小聲的告訴我。
「真的啊?」,但我相信佑佑的記憶。
回家寫這篇梧棲朝元宮時順便查了網路資料,大庄浩天宮的確是台中拜媽祖的重要廟宇,我還是覺得佑佑這方面算厲害。

◎ 如何去:
中山高台中交流道下 → 往梧棲方向行駛 → 接中棲路於中棲路二段右轉梧棲路 → 於右側即可抵達梧棲老街。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780369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雲林西螺】從西螺振興宮談~為什麼記憶中的「小叮噹」變「多啦A夢」

記得小時候週六晚上八點檔曾演過「西螺七崁」的電視劇,那是個只有三台的時代。頻道選擇性少,因此星期六、日晚上的綜藝節目或港劇「楚留香」、「天蠶變」、「天龍八部」等都讓每週只能看一集的觀眾們引領期盼,而台版的「西螺七崁」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但編劇不同,因此也有很多版本)。
我是從新版的「西螺七崁」電視劇知道阿善師,新生代的台灣孩子恐怕只知道李小龍,很少人知道台灣也有個「台灣版的葉問」:阿善師。
自己的記憶是屬於畫面的,音樂性的記憶比較好,情節性的記憶力就比較弱,因此只記得當時坐在電視機前的場景,對於劇中哪些劇情對話都已無印象。
每次開車往返嘉義台北時,嘉南平原向來是旅行必經之區,應該是我所熟悉,不過上週我獨自返回嘉義時提前下西螺交流道時,發覺西螺、斗六是好熟悉又好陌生的地方。
我無目的、也無方向的緩開車,在雲林鄉村的這些地名不要說熟悉,連聽過都沒有,如果家有老小在車裡我恐怕無法這樣恣意漫遊,能這樣一個人隨遊嘉南平原,呼吸這裡的空氣和清新的空氣,連日大雨洗滌的不只是空中的塵埃,還有心中未開的門扉,真是涼爽,真是福氣啊。
我看到前面一間前有廣場的小廟宇,我緩開進去廟前廣場,看到一群老農夫們正在廟宇前陰涼處下棋。
原來這裡是我小時候看的電視劇「西螺七崁」中主角阿善師的廟宇,後面還有墓碑紀念。我開了車門也順便拿了相機。
一位阿伯用台語問:
「你choan-kang(專工,專程)來這裡chiò-siong(照相)啊?你從哪裡來?」
「台北來e......」
「但我是嘉義人」,我補了這句。因為我從來都認為我的思考還有生活方式很不「台北」。
振興宮是一間小廟,這真的是「西螺七崁」中那位厲害的阿善師嗎?
台灣義賊廖添丁在台北八里的廖添丁廟也比振興宮大上好幾倍,而振興宮如果不看介紹,大概會認為這只是田埂中的一間小廟宇罷了。
我照了幾張相往後走,原來阿善師的墓園在此。
嗨,阿善師,你能在這樣不被遊客叨擾,但平常都有在地老人在這裡聊天、下棋的地方安靜的沈睡,度過每一個日出,守候每個子夜,看著微風吹拂的稻米田,你用你的故事成就以前也預告的未來,這是一種歸根的幸福。
而我,遙想曾經電視上「西螺七崁」的部份畫面,好似時光倒流,站在廣興宮前享受這不經意的第一類接觸,也是一種純粹的幸福吧。

「西螺七崁」的相關電視劇有好幾齣,也有稱「西螺七劍」者。
至於為何叫「七崁」?有興趣也可看看(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顯示):
七崁,根據雲林崇遠堂內記述文字指出,原指當地張廖家族七條祖訓,稱「七崁箴規」。而後為促進族人團結,張廖家族又將分居的二十五個客庄畫分七大角落,亦稱「七崁」,實施聯防自保,並每七年輪流舉辦秋後祈安謝神迎神賽會。
我也是查閱相關資料才知道正確資訊,因此不要受「西螺七崁」的連續劇影響,以為七崁是指阿善師的重要七位師兄弟。「七崁」有其意義,因此稱「西螺七崁」會比「西螺七劍」更有真實的歷史性。

從名稱延伸一個話題:
我搞不太懂,為何我小時候常看的漫畫「小叮噹」,現在的小朋友要叫「多啦A夢」?會有這想法是因週六看到某電視節目報導中國選秀節目,裡面有一片段是幾個中國小孩改唱小叮噹的主題曲。
他們不是唱「多啦A夢」,歌詞裡還是唱「小叮噹」啊,它可是我們這一代才擁有的記憶名稱。
就像我搞不懂為什麼裡面的主角:
「技安」變成「胖虎」?
「宜靜」變成「靜香」?
「阿福」變成「小夫」?
還好,大雄還是這麼憨厚的「大雄」。
以下為振興宮(阿善師廟)的一些照片,有興趣請參考: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01
振興宮即為阿善師廟,名稱由來就是取自他當時成立之武術館振興社(振興宮左側小房子),而其墓園位於廟的後方,阿善師的墓是經後人遷移至此,當時並不在此地。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13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12
斑駁~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04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11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09
阿善師紀念碑文~
西螺鎮廣興里早年為七嵌的武術發源地,當時「振興社」的創辦人是劉明書,本名「劉炮」,字「明善」,其門徒都敬稱他「阿善師」。
「阿善師」年輕時習武於少林寺,而後渡海來台,因當時的清朝腐敗,無能管理台灣,在台的居民深受盜匪欺壓,「阿善師」便成立了武館,教導居民習武,並擔負起維護居民安全的任務。
在甲午戰後,滿清割台,當地習武之人便組成義軍對抗日人,日人因此解散武館,禁止當地人習武,使得西螺七崁逐漸失去武術風采(上述資料引自雲林景點振興宮)。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10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08
阿善師的紀念墓園,碑上刻著「渡台開基主號明善之佳城」~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06
明善師祖~阿善師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05
西螺廣興振興宮(阿善師)015
在振興宮旁下棋的在地耆老~
總之,隻身返回老家的感覺是有點說不上來的滋味,也許多年來歷經大台北城的血淚奮戰後,自覺已經學會不輕易觸動鄉愁,也學會冷靜的看待「居所」和「故鄉」的差異。
不過下交流道後我穿越不知名的小徑,旁邊看著偌大的稻田,原來在記憶的深處,這裡還是有最暖和的純樸味道。

◎ 如何去:
中山高→國道1號→下西螺交流道→右轉往莿桐方向→過大同醬油廠→右轉往碑頭→右轉上高架橋→往廣興里,即可抵達(廣興里7鄰69-1號)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626792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2012年5月17日 星期四

【親子天下】朋馳追逐「第一名」,在百年後的意義

母親節良祝餐廳032

這是一個尋寶遊戲:下列姓名是元、明、清三代的人物,請你將認識的人名圈選出來(所謂認識,必須說出他們的重要事蹟或貢獻度)。
張啟岩、李春芳、謝遷丁士美、同同、李齊、張士、堅翁正春、張以誠、阿察赤、王華、陳循、顧鼎辰、文允中、羅貫中、劉若宰、汪如洋、毛澄、忽都答兒、寶寶、范應期、王文燁、倫文敘、林環、拜住、蕭時中、普顏不花、龍啟瑞、翁曾源、馬峰、吳信中、羅貫中、蔡啟傳、王壽彭、王式丹、林鴻年、吳承恩、王以銜、羅洪先、吳寬、阿魯輝帖木兒、刑寬、黃士俊、韓應龍、張之萬、姚文田、莊有恭、梁國治、陳濟昌、吳魯、關漢卿、羅萬化、王華、楊守勤、林昭堂、黃軒、曹雪芹、林大欽、金榜、陸增祥、呂宮、史大成、王仁堪、戴蘭芬、蒲松齡、圖爾環、徐元文、錢士升、羅倫、丁顯、劉福姚、趙以炯、黃觀、陸肯堂、夏同和、曾彥、同銅、朱之蕃、文震孟、史致光、鈕福保、劉春霖……等等共240個人名。
這240個人名當中(原諒我在有限的時間內只打了約五分之一的人名),你認得幾個人?
以上你以為這是一種看似某種未曾證實的心理遊戲?
錯了,這是國科會NSC96-2413-H-004-007-MY2的研究案,由專長為教育心理學、哲學創造力的學者詹志禹參與的研究。
以大學生當受測樣本,這240個人名當中,「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被認出的第一名(被93%的人辨認出來)、第二名的是「聊齋誌異」的作者蒲松齡(86%),第三名是「三國演義」的羅貫中,第四名是元曲作家關漢卿(74%)、第五名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58%)。
其餘人名根本很少人認識。
很諷刺的是,除了上述五個人的名字留名青史外,其餘235個人名都是當時考試「冠軍」。他們全都是元、明、清三代的「狀元」,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全國總冠軍」。
關漢卿有「東方莎士比亞」之稱,終身不參與科舉考試,卻藉由元曲創作嘲諷時政。羅貫中也無參與科舉考試,因他認為這是朝廷籠絡知識份子的方式。而吳承恩和蒲松齡的科舉生涯屢戰屢敗,蒲松齡的聊齋有很多是嘲諷科舉制度。至於曹雪芹醫生對科舉和官場鄙視。
這五個人都是科舉考試的無緣者、失敗者、拒絕者,但比起其他235名「全國第一」,誰的文明貢獻度比較高?
這是我擇重點摘引親子天下「百年之後,誰將留名」的內容,詹志禹用很簡單的比較方式,帶入我們為何在意孩子在班上是否考第一名。因為連全國第一名都只是歷史上的過眼雲煙,那班上、小考第一名,真的很重要嗎?
某種程度我不否認孩子考第一名父母會開心。這完全是虛榮心作祟嗎?不見得。
這種心情是很多成分聚合後產生的化學變化:這些成分有虛榮、有知足、有感動、有驕傲,也有「為誰辛苦為誰忙」的解答。
臉書上看到朋友分享一張照片上面寫了幾行字,非常黑色幽默:
學校進一年輕教師,校長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考100分的學生你要對他好,以後他會成為科學家;
考80分的學生你要對他好,他可能和你做同事;
考試不及格的學生你要對他好,以後他會捐錢給學校的;
考試作弊的學生你也要對他好,他將來會從政的;
中途退學的同學,你也要對他好,他會成為比爾˙蓋茲或賈伯斯。
是啊,「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只是一句空泛古云,在現實社會中更是血肉。孩子能考100分、能考第一名,那個父母不開心?但這和逼迫孩子考第一名是兩碼子事,因此父母必須自覺,看似鴨子穩穩划水的國民教育,水面下的競爭更甚激烈。孩子如果有能力考第一名,我們和孩子一起高興,但第一名畢竟只有一個名額,我們作父母的是不是該調整心態,別皇帝不死、急死太監。
父母都知道考第一名是難事(也許自己小時候都沒第一名過呢),為何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考第一名?這就說不過去了吧,而且這種情緒如果不自己處理,很可能從一個人、變成夫妻、再變成家庭、最後變成家族的集體焦慮。這場焦慮背後的推手,更是從政府宣示將於民國103年實施的12年國民教育政策更顯嚴重,有些父母將拚大學的戰線提前,從小開始要求成績和排名,拉長戰線只為大學一搏。
因此當我看到親子天下這篇文章時,除了研究內容挺有意思外,延伸的寓意也挺值得自省。
什麼是第一名?
為什麼要第一名?
如果能「看見」孩子身上的特色,不只是成績分數上的指標,例如:孩子是個樂觀主義者、孩子是有同理心的人、孩子很愛沈靜在書海中、孩子很懂得體驗美的事物,甚至孩子頭上長了一副很會看人臉色的雷達……等。
如果我們懂得欣賞孩子這些人格特質和社會化後的行為,孩子這時候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獨一無二」,這比某次考試「第一名」重要的多。

P.S.
部分育兒專家不贊成父母「正增強」孩子考第一名的舉動,要非常「淡定」。不過我倒認為,孩子如果資質聰穎,也有能力考第一名,當孩子興奮時,我們當父母的一定要和他一起瘋狂!這應該比較「符合人性」吧。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538893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觀點】到底是誰「教育失敗」?

你以為建中、台大這些第一流學府就無壞學生?就算在社會評價很高的學校,一樣會有壞學生。

我覺得這學校不值得尊敬,不是因為出了這兩、三個被社會公幹的學生,而是這學校用最簡單的方式想脫離被砲擊區,用退學的方式切割這燙手山芋。

如果是公司行號,我不苛求,因為公司賣的是產品、也是商譽,開除對公司商譽有損的員工,就是一番兩瞪眼的事,誰也怨不得誰。

百年樹人的教育事業,到底是不是良心事業?

晚上帶孩子去游泳時,在車上和佑彥媽談到最近「對街友潑糞」事件......

「我支持教育部長蔣偉寧的看法」。

「我真的覺得這學校很爛,爛到爆!」,我告訴孩子的媽,這字眼張力大嗎?這學校處理的方式真的很爛。

 

我沒必要替這兩位脫軌的學生說項,這事情也夠扯了、他們也夠大了,父母都拉進來承受這壓力情何以堪。他們誇張的行徑極度顯露出缺乏「尊重」。尊重社會不同階層、尤其底層階層的人,這是一種修養。

我們憑哪點看不起市場賣肉賣菜、或修車的黑手?憑哪點眼睛長在頭上?他們也只是比較不會讀書罷了,如果社會大學考試的標準是修車,那我們這些只會讀書考試的人都不用懷疑,我們就是「後段班」。

在「尪仔望春風」這部紀錄片裡,有一段對話簡單卻富有深意......

支持兒子繼續學布袋戲的賣豬肉老爸說:「人人都去唸書,那誰來賣豬肉?」

他雖然只是販夫走卒,但說出來的話直接、簡單,反而比知識份子操弄的學術語言,更屬論述說服力的醒鐘。

前段班、後段班各有一片天,尊重彼此發展取向、也尊重每個人不同的人格特質,這都需要孩子從小慢慢養成,因此這兩個欺凌遊民學生的舉動讓人非常憤慨,他們當然必須付出代價。

至於說,要怎樣才算代價,這樣算不算代價?每個人有不同看法。

有人認為跪下道歉時必須拿下口罩,幹嘛遮掩?

這樣要求不會太苛?帶出警局的犯罪者都可戴上口罩、安全帽保護,他們為何不能戴口罩?這樣就是沒有誠意?

我不知道被學校懲處、跪下道歉到底「誠意」夠了沒?真的不知道,因為取決於他們到底有無真心反悔,這點我們很難讀出來,也許更要經過些時日。

但有人說要他們「比照辦理」、甚至要吃屎之類,我常看不慣網路上部分嗜血魔人的要求,要說多有品,這些人好像也沒比這兩個學生高明。

 

有時候新聞出現相關少年、學生脫軌事件後,就有評論者拿出「教育失敗」這四個字押陣。

教育失敗?

是啊,這些少年教育失敗,但只強調升學成績的學校比比皆是,道德墮落不是沒有原因。就像這則新聞,教育孩子的學校場域碰到問題學生,就急忙用最直接的方式「退學」切割。

就自己的工作經驗而言,在少年工作場域也一段時間,如果這學校「退學」是對孩子最好的處遇模式,那好,遇到幫派少年、性交易少女等重大偏差行為者,學校不但直接退學,我看直接進少年監獄比較眼不見為淨,有夠階級、菁英取向。

我觀察政論節目也針對學生討論了幾天,感覺部分網友還不想讓這齣戲落幕,媒體也習慣用集體公審的方式報導,每天總是放些消息豢養大眾,也夠了吧。社會有更多誇張的惡人惡事值得報導、國家制訂政策有更多值得新聞去追追追的所在,但媒體追逐的不是公益,而是收視率。

「教育失敗、教育失敗......」常出現在名嘴和網友留言評論內容,我這文非針對學生,我更有興趣的是「學校」。

這兩位當事人就讀的學校急於回應社會的負面觀感,用「退學」的方式選擇撇清和犯錯學生的關係,實非成熟、有擔待的做法。

學校的輔導系統是失靈了?癱瘓了?神隱了?還是淡定了?

辦教育的這樣搞法,那該戴上「教育,失敗」這頂帽子者,不只是少年,只想自私的自我保護,並規避教育與輔導責任的學校,別客氣,這裡尚保留一頂。

我不會因為這學校因為出了兩位行為偏差欺凌遊民的學生而看不起這學校,但我會因為這學校處置方式(退學)而讓我對這學校的名字「印象深刻」。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497580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第二次光顧】良祝苗圃親子餐廳~含訂位心得分享

母親節良祝餐廳008

(我們是家族最早到的,早上十一點初即到良祝,因此尚沒什麼遊客,先讓孩子跑跳玩樂)

 

兩年半前的父親節我們曾至良祝苗圃親子餐廳用餐,今年母親節佑彥媽大姊想找可吃、主要吃完孩子有可跑跳空間的餐廳,之前良祝餐廳的經驗還不壞(除了餐點略貴外),這裡提供不少各類運動球類讓孩子玩樂,也有小型的籃球和足球場,孩子在這裡可消磨不少時間,重點是父母也不用太費心去照顧,因為良祝非開放型景點,孩子的玩樂都在一定範圍,父母坐在餐廳內靠眼光「掃射」即可關照孩子,避開豔陽天。

良祝親子餐廳和兩年半前來已有改建,除了保留盪鞦韆、溜滑梯、籃球場和足球場外,也增設玩沙場地和一個小動物區。

除此之前的乒乓球室已經改成第二餐廳,可見這兩年半來這裡的口碑還算可以,除了開發新客源外,舊人客應該多少都有回流,否則沒必要增建另一餐廳。

良祝親子餐廳的餐點說貴也不能說貴,但說便宜也不至於,因為簡餐至少要近三百元「起跳」,至於餐點的品質我個人覺得可接受,但上餐的速度慢了些,記得兩年多前來就是如此。

如果趕時間的客人恐怕會久候不耐,主觀覺得要純粹用餐沒必要特別來此,多數來良祝餐廳的食客多數有孩子而非純粹用餐,因孩子可以在外面跑跑跳跳,可耗上至少半天時間。

但如果真的不想等這麼久時間(大概要等個二十來分鐘至半小時)的話,應該可以先(我臆測)事先電話訂好餐,也告知大概哪時候去用餐,這樣上餐時間應該可縮減。

因為我們人多(11大,8小),光點個餐就花了些時間「整合」,然餐廳內還有許多家庭聚餐,點菜、出菜間真的花了些時間。

以下為當天照片,可參考良祝用餐與戶外環境:

母親節良祝餐廳009

良祝餐廳入口處~第一餐廳

母親節良祝餐廳001

玩沙的沙堡~

母親節良祝餐廳003

溜滑梯、盪鞦韆等設施~

母親節良祝餐廳028

兒童籃板~

母親節良祝餐廳030

母親節良祝餐廳005

第二親子餐廳外~

母親節良祝餐廳006

第二親子餐廳內~

母親節良祝餐廳011

感覺略生硬的第二餐廳、日式用餐環境~

母親節良祝餐廳017

兩百多元的簡餐~

母親節良祝餐廳010

提供小孩餵魚的魚池~

母親節良祝餐廳035

2012全家合照~這是2009時來良祝苗圃親子餐廳的合照和遊記

 

◎ 除玩樂外的心得分享:

我不知道良祝已經增闢第二用餐的餐廳,因此當初訂位時當服務人員告知要留中間的長桌給我們時,我一直以為是我們第一次的用餐餐廳,來的時候才發現老闆幫我們排在第二用餐餐廳。

主觀覺得第一用餐餐廳比較好,氣氛、燈光還有桌椅環境(第二餐廳感覺比較「硬」),當時想說算了,因當初電話訂位時自己也沒與服務人員問清楚,然服務人員也沒主動告知,先訂位還被排在第二餐廳,當下奇毛子有點不太OK。

且服務人員都在第一餐廳,因此有事需要服務人員都需要至第一餐廳找服務人員(有些麻煩)。

這算是經驗談,因此如果要先訂位前如果第一餐廳有位子,還是建議先訂第一餐廳(我還是覺得餐廳應該先告知有兩個餐廳讓消費者自行決定,除非第一餐廳已無座位)。

整以而言,若不趕時間,因為良祝親子餐廳的戶外設施也是賣點,孩子可於等餐時間在外先玩些遊樂設施、餵魚等,不用一直枯坐在餐廳內。

如果要吃美食這裡不一定能滿足老饕挑食的嘴巴,但良祝親子餐廳主打的是親子環境(孩子有丟球、踢球、跑跳的空間,我覺得戶外環境挺五臟俱全),也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光顧第二次。

 

◎ 如何去:

★南下:
於大園/桃園國際機場交流道,接國道2號,往大園方向續行,於大園/埔心交流道出口,往大園方向,接中山東路續行,直達民生路右轉續行,直達台15線左轉續行,即可於台15線37.5KM處到達。

★北上:
於觀音/大溪交流道,接台66線東西號快速道路,往觀音方向續行,直達台15線西濱公路右轉,往大園方向續行,即可於台15線37.5KM處到達。

★台15線西濱公路:往大園方向,即可於台15線37.5KM處到達。

另,良祝苗圃用餐備有提供免費停車場~

 

◎ 第一次來良祝的日誌:

【親子餐廳】良祝苗圃~「戶內+戶外」的親子餐廳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應景文】舊文,不舊

為母則強的各位,母親節快樂!別忘記聽媽媽的話,永遠嘮叨這才是每個阿母的共同印記。

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431819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親子雜寫】傻傻、處理、五個字

佑佑、彥彥彈鋼琴0006
練鋼琴的佑佑~
佑佑、彥彥彈鋼琴0002
玩鋼琴的彥彥~

◎ 雜寫三則之一:傻傻
晚上時間都被孩子綁死,尤其學琴之後。彥彥還沒有正式學琴,但他看哥哥學琴也產生想學的興致。但興致是短暫的興奮劑,要維持一陣子的興致高調,需要認知和態度等自律。
因此這兩、三個星期先在家裡教彥彥彈琴,等他手指肌肉在發達些,鋼琴指法比較能恣意飛翔,不至於卡卡的。
至於佑佑,他學琴時老要我陪在旁邊,還不能在旁邊看報紙,我告訴他:如果有興趣繼續彈鋼琴,這是「幾年」的事情,我沒辦法一直陪你練,你先自個兒練。
但為人父母者還是會不經意跑出「被需求感」,尤其在孩子央求某事情,而這某事情看起來也頗正當。學琴九個多月了,晚上耗在陪彈鋼琴的時間實在非常多,除了星期六、日外,晚上八點半前幾乎都被這兩個孩子的鋼琴時間佔滿,滿滿滿。
不過老大佑佑學琴的興致依舊維持,因此我也樂於繼續陪伴,因為學琴總會有瓶頸,佑佑他傻傻的學,我看到佑佑的進步我也傻傻的笑,不成熟的鋼琴聲也傻傻的在我們家空中瀰漫。
P.S.
還好佑佑的傻勁還帶點自律,夏天開始他每早自動六點前後起床,他會自己拿書看,我最近也建議佑佑,除了看書也可帶上耳機練鋼琴,那怕只是彈奏一首。每早佑佑自己拿了衣服著裝穿襪完後,再叫我們起床。我們睜眼看到佑佑時,他都已經衣襪穿好。起床氣比較適用於彥彥,不過這比較正常吧,我常覺得:佑佑,你在幹嘛,那麼早起床幹嘛?但他對於早起看書這事情很規律,雖然他看的都是拜拜的書,最近又開始書寫台灣各重要廟宇拜拜的地址。

◎ 雜寫三則之二:「處理」的層次
前三週的假日,佑佑、彥彥都騎了腳踏車,有鶯歌、有淡水和八里左岸的自行車道。當然騎的時間和路程都不長,因為很多小孩從很小就開始騎車也練習二輪腳踏車,佑佑直到前三週在鶯歌才開始騎二輪,也才學會「用手,不用腳煞車」。這是他開發的挺慢的,不過學騎車是一種經驗,一旦會了就忘不了。
上週在八里左岸租腳踏車時,彥彥本想自己騎一台,考量收費、路程還有彥彥完全是「新手上路」,因此還是讓我當苦力載彥彥。
真想告訴彥彥:「有免費的人力戴你,這樣的時光不多了」,以後更大了就要自己騎車,一直騎車一直騎車……,你大了會自己騎腳踏車了,你爸我老了也沒戴不動你了,這是一種消逝後就無法彌補、也不會回頭的親子互動模式。
所以彥彥,不要這麼快學會獨立,也享受你慢慢消逝的惰性特權,能給人戴著看八里海景,多好。
自行車道路程中的「八里汙水廠」是很指標的建築物。我告訴佑佑,這是把污水處理成乾淨水的地方。
佑佑說,這好像是伍佰唱的歌曲「太空彈」。顯然佑佑的連結的元素是「外觀」。
彥彥問:「什麼是『處理』?」
「把一個東西變成另外一種東西,就好像是本來是髒水變成乾淨的水」,我簡單解釋。
「老爸,世界上有沒有個東西,能把『壞人處理成好人』的東西?」,彥彥叫我們都叫老爸、老媽(佑佑都叫我們把B、馬咪,兩個孩子有完全不同的叫法)。
有沒有把壞人處理成好人的東西?
騎過八里汙水廠的路上我本來想回應彥彥這個問題,因為腦袋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監獄」,但試圖解釋時又想到少年如果提早「監獄化」,有時候監獄是個「把小壞人『處理成』大壞蛋」的介面,用來解釋彥彥的疑惑並不這麼妥當。
我沒有答案,彥彥被八里自行車道的風景吸引,遺忘這個問題、無再追問。
每個人的認知是螺旋形成過程,沒有兩個人可以直線複製另外一個人,就算在同樣的背景、同樣的父母和教育態度下教導的孩子。
每個孩子的敏感期不一樣,他們的成長有套非常個人化的秩序,我沒有能力掌控孩子生命成長的內在秩序,就如同這個問題:「有沒有把壞人處理成好人的東西」。
顯然彥彥連結的元素,不再只是如佑佑看到的「外觀」。彥彥的想法某種程度來說比佑佑僅外觀論述的「層次」更「厲害」些。

◎ 雜寫三則之三:不管在哪天的五個字
昨晚,彥彥帶回來一項功課,我想這是母親節很多學校「例行性」的作業:「畫媽媽」
然而下面有一句話:「你最想跟媽媽說什麼話」。當然這句話是由家長代書。
「弟弟,你要寫什麼?」,我問他。
彥彥邊想邊微笑(他常常有這種「不正經」的調皮表情),想了好久……
母親節到了,要不要寫:「母親節快樂?」,我不免給彥彥提示。
「不想」,我要寫......
媽媽,我愛你!」,彥彥堅持的說。
天知道,這短短「五個字」多讓下班剛回家的佑彥媽心花怒放,尤其當我解釋這五個字的形成過程還有彥彥當時的表情。
五年後、十年後、十五年後、甚至二十年後,彥彥如果願意,我想你老媽非常樂意聽到這幾個字,在母親節,或不在母親節的任何一天。
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愛是很微妙的,孩子尚稚嫩時期,那是一種細膩的情感;孩子成人後,那是一種情感嚮往和帶有凝聚力的歸屬。
孩子,你懂嗎?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371805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幼稚園隨記】跳舞的小孩,請在心中給予掌聲!

校慶0016
彥彥剛入幼稚園時,原本還擔心他會適應不良、人際關係建立緩慢,因為從語言(習慣台語)到個性(缺乏安全感)他不是這麼快熟的小孩。幼稚園大班也接近尾聲,他的個性沒改變太多,不過也交了一兩位好友。
不管大人或小孩,只要是人嘛,不用搞到八面玲瓏什麼人都要深交,人生中能交到幾個知己就已足夠,幼稚園也是。
我們不是育兒專家,沒什麼資格教生手父母什麼該做、如何做。我覺得在我們家格子紀錄的純粹是當父母的心情和育兒觀察,與小孩互動外觀察孩子的成長也是種樂趣,因為本業所學的訓練對人還算敏感,相信我,觀察小孩這點我還自認有一定的CP值。
雖然知道這提醒是多餘的,因為父母在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心理多少產生擔心的情緒都是正常的,但不要過於over,否則雜誌動不動就創造些名詞,如怪獸父母、直昇機父母等套在頭上(這些詞彙很多都是為了行銷與吸睛創造的,因會影響銷售量)。凡事只要不over,我都覺得這只是為人父母很常有的反應,沒什麼好說嘴。
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磨合不同的看法,孩子也在上幼稚園後長大,我指的不只是從沒上幼稚園到上幼稚園這種階段性的轉換,也不是指他從沒有朋友到有朋友過度性的轉變,而是彥彥從上幼稚園到現在,彥彥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心智的成熟度也較好,會用「我可能會說的話」反將我一軍,這種親子互動如果激烈點、時間延後點,就是少年叛逆時期與父母的衝突了。
不過每次孩子走過一些階段(例如上幼稚園、上小一)後當我們往回看,都會覺得當初的擔憂都是多慮。
孩子一直按照他的節奏認識這個世界,也許用身體表達他生理上他不會一直是弱者、用心智顯露他心智上越來越有邏輯與你為逆,這都是成長的一部份。
這天是學校運動會,學校一早就有各個團體的表演,包括土風舞、太極舞之類社區媽媽的表演,林林總總表演的過程,幼稚園小朋友的表演通常是壓軸。
這些幼稚園這時期的小朋友真的很可愛,他們只要盡量展露童顏和跳跳唱唱,不管動作整不整齊、舞步生不生澀,他們都有如磁鐵般吸引父母的眼光,並獲得觀眾最熱烈的掌聲。
所以......寫到這裡,請給奮力表演的彥彥掌聲!
校慶0032
校慶0030
彥彥,跳錯邊了啊!
校慶0028
校慶0020
校慶0005
校慶0003
校慶0007
我也頗喜歡這張,因為很有「弟弟,老哥保護你」的感覺~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0248192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