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育兒觀察】孩子的「哭」與「不哭」

彥彥出生就是個醫學名詞定義的巨嬰,超過4000公克(實際4130g),不過卻養越小隻,半年多前去打預防針時,就落在百分比50以下了,身高體重都是。


其實彥彥也算有在吃,只是腸胃吸收比較不好,比較常拉肚子,該吸收的都沒吸收到,不過身心發展還好,也愛撒嬌。


彥彥享受被寵愛的感覺(或依恃他自己是家裡最小的),因此彥彥當然知道他:「年紀最小、應該最要被『秀秀』」。


「你Va Si(不行)罵我,不然我會哭哭喔」。


「霞那(為什麼)你要哭哭?」


「因為我謅小漢(年紀很小)e啊」。


看來彥彥把這當武器。


 


佑佑這點比較不同,雖然現在偶爾還是會哭,但細數到四歲,哭的次數還真算得出來。


或許潛移默化、或被弟弟同化,現在佑佑倒也會利用「哭」來達到他的目的,或抗議(手足間會互相學習,但不一定只有「小的會學大的」)。 


而彥彥的情緒比較敏感(情感脆弱),有時候佑佑只要大聲說:


「弟弟,Va Si(不行)XXX......」


彥彥就會突然無預警的哭,只因為佑佑的「喝斥(其實佑佑只是很會copy我們的命令)」聲很大聲。


「哥哥謅大聲e......哇!」,可憐的彥彥會跑來告狀。


縱使我們盡量把持別被彥彥的「哭功」要脅,不過佑彥媽這方面總是比較把持不住,防線蠻常撤退的。


可理解,這是天性與母性。


 


哭到底是不是好事情?


不哭到底值不值得被稱許?


個人比較自私的想法,當然是「不要哭」。


因為不哭能讓父母耳根清淨,因帶小孩某些時候的情緒已經夠煩雜易怒了,小孩的「哭」很理所當然的自然會看成是「鬧」(不然怎有「哭鬧」名詞)。


 


不過退一步想,孩子像大人一樣也有情緒,每個小孩的個性差異也大。


唯有小孩意識到、並感受到父母接納他的情緒,他才有心力理性的解決與面對問題。


因此對於我家這兩隻的哭,我們大概還是自私的秉持著:「盡量別哭......如果哭要告訴我們原因」的作法。


只要哭的有理,每一滴淚都值得。


哭的沒道理,在詢問原因之際,也可以提供情緒的緩衝空間,有時從大哭到小哭到破涕為笑(小孩哭的快,笑的也快),小孩的情緒其實能從哭的過程中得到滿足。


哭,原來也成就好事。


埔里中台禪寺086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22185104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