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新聞指出,儘管愛德華的大嫂在甘迺迪遇刺後兩度改嫁,且愛德華與賈桂琳數十年來幾乎沒有機會來往,但他對賈桂琳的愛戀卻沒有絲毫減退,即便賈桂琳去世之後依然如此。
愛德華說:「我一直都愛著她,因為她是如此與眾不同」。
每個人都有秘密,關於愛情這塊也是。
過了四十個年頭了,這個秘密到底要不要說出口?
不免讓人聯想到一部極度「噴淚」的電影:「麥迪遜之橋」
劇情敘述
劇情描述一個平凡不過的家庭主婦法蘭西絲卡(梅莉史翠普飾),她的付出總是得到孩子們的不尊重,她以家人為中心的生活模式都被視為理所當然。
某次先生跟孩子因為市集買賣需要出外幾天,不經意與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克林伊斯威特飾)在麥迪遜之橋附近,因問路的機緣而有第一類接觸。
想不到他們身心靈契合,至少法蘭西絲卡找到「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覺,最後產生不被允許的關係,共度四天的美好時光。
不過總是四天後總是要回歸現實,攝影師讓家庭主婦在大雨中做出抉擇。
一場遲來的黃昏戀情正緩緩地發酵......而家庭責任與美好戀情該怎麼抉擇呢?
(以下有雷,沒看過想看此片者,請勿往下看結局)
電影後半段的高潮片段
攝影師羅伯在大雨中等待,但最後法蘭西絲卡仍放不下家人與習慣的一切,最後選擇不下車的方式,讓這段感情劃上句點。
電影這場分離畫面,並沒有用所謂灑狗血式的對白、愛的你死我活的矯情眼淚。
單純只是靠這兩位硬底子的演員,完全用內心戲搭配外面的下雨背景,營造一場「最安靜卻最力量」的情感張力。
是的,法蘭西絲卡沒下車。
但真的結束了嗎?
在兩人分離後,羅伯留給法蘭西絲卡寧靜的生活和一個「不能說的秘密」;自己也把這份「不能得到的愛」留在心理。
直至羅伯離開人世前,都未曾再與她連絡。
但真的結束了嗎?
羅伯離開人世後,他的律師將他的遺物寄給法蘭西絲卡,包括她送他的項鍊,他最愛的照相機......
還有他們共處四天的、整理的清清楚楚的照片,以及那個她邀請他次日繼續共進晚餐的便條......
原來羅伯到去世前,還一直深愛著她。
這部電影的倒敘手法,讓這位平凡的家庭主婦離開人世後,選擇向最愛她的小孩用書信「告白」......
法蘭西絲卡臨終留給小孩的遺書上寫道:
「希望你們能理解,我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個家庭,死的時候請將我的骨灰灑在橋下吧,讓我的心靈陪伴著他 ... 」
回歸現實
「麥迪遜之橋」是我們大學時代一起去電影院看的電影,也快十年了。
描述當時看完電影的場景......
電影演完一開燈,我順手擦了不想被發現的眼淚,佑彥媽當然哭,後面一排外國人也拿手帕哭的淅哩嘩啦。
回到學校和同學繼續聊起「噴淚」的片段。
人過中年,可能許多故友只剩枯骨、許多光榮事蹟只剩回憶。
而麥迪遜之橋這部電影的主題:出軌、背叛、堅持與守成,代表著女主角靈、肉的反射,是一種隱密但安全,卻讓人暗地追憶。
電影中的農婦、攝影師某種程度和新聞中的愛德華有相同的秘密,不過他們選擇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昭告世人。
愛德華選在生命即將日落西山時出書懺悔,不知道他還在世的孩子、妻子如何看待這段感情?
不過有一說是如果現在不說,就再也沒有機會把這四十年來的秘密公開,會帶著沒有完整的句點走進墳墓。
新聞中的愛德華選擇用出書公開的方式,繼續愛著他的賈桂琳,讓他的名字和賈桂琳的名字永遠連在一起(用Google查一下,他們的名字真的會連在一起)。
只是這樣的方式懺悔,不知道是否會傷害他還在世的家人與孩子?
不過跳脫出張力這麼大的愛情新聞時可以想想......其實新聞並沒有寫得很清楚......這到底是不是宣傳新書的手法?是否愛德華的家人早就知道這外人所謂沈寂四十年的秘密?我們不清楚。
因此這裡並不針對這新聞中的愛德華給予正或負的評價。
說實話,愛情這檔事外人真的很難用自己的觀點來評論誰對誰非。
因為愛情的本質常常就是「莫名」、「難以用常理解釋」。
這則新聞標題是震撼的,因為牽涉到人倫與人性,因此當時看到這新聞特別引起注意,也讓我想到這齣極度引起感動的電影:「麥迪遜之橋」。
每個人都有秘密。
如果你願意,也問問自己吧,心中是仍有:
「不─能─說─出─口─的─愛─」?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19701255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