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台灣的孩子,你有多幸福!

追求小孩子的優秀,不見得要符合主流學業成就耀眼的道路,那是我原生家庭教育我們的經驗,也是我有了兩個小孩以後的美學。
 

不過教養出孩子屬於「出類拔萃」的期待,並非意味父母工具式的教法或盲目的虛榮,因為那是大部分父母的心願,只不過對於「出類拔萃」這詞彙,每對父母恐有不同的解讀。
 

我喜歡以尊重、同理來看我的小孩,至少我強烈反對給予小孩太多的需求,或從小培養與名牌共生的價值。
 

這是害孩子,不是愛孩子。
 

跌倒了,你要懂得自己爬起來。
 

我們家的經濟狀況就是不允許買這個東西,我們會告訴我們的小孩「實情」,小孩的哭只是他的情緒宣洩,不會成為我們卸甲的武器。
 

昨晚吃完飯佑彥媽說要出去遊車河,車上告訴我她認養的那個奈及利亞小孩有回信給她(經翻譯),也有照片,她覺得頗開心。
 

世展會說可以寄一些玩具或文具過去,會轉發到她手上。
 

「Bin-You,媽咪寄你沒再玩的玩具和一些鉛筆給她好不好」,佑彥媽隨口問。
 

「不要」,佑佑倒也回答的簡短有力。
 

「俠那(「為什麼」的台語)?那也是一個小朋友耶,但是家裡沒什麼錢,都不能像我們一樣出來玩耶」,我們問。
 

「因為給她鉛筆我就沒有了」,佑佑的回答有他的邏輯,不過並沒有切合事實。
 

因為家裡的鉛筆不少,佑佑根本寫不完。
 

給小孩太多,他會「習慣」得來容易的物慾,而被我們無心養成不懂珍惜與分享的觀念。
 

開車遊走在西門町,在下小雨的夜晚,佑佑的反應也代表台灣部分小孩的反應,回應的用詞短暫,但卻有省思的綿長回音。
 

「她有寄照片來」,佑彥媽告訴我。
 

「明天把照片和她的回信帶回來我看看,我如果有相關想法會PO在格子上」,我有點期待看到我們的第三個小孩的回應。
 

「這樣不好吧,會不會被別人刻意認為我們在渲染愛心?」佑彥媽說。
 

「不會啦,我倒覺得可以讓別人省思一些東西,透過這事情......」,我說。
 

站在自己育兒的立場,很多育兒方式不見得恆常(我們也經常在調整),但有些育兒原則並不會改變。在台灣的部分小孩從來不知道什麼是「不滿足」,因為他們是一群最受照顧的一群。
 

佑佑的不願意分享,當然有他年紀上......有點不足、所有權認知上....有點太多的雙重效應,其實不用苛責,但我們還是盡量告訴佑佑去揣摩部分人(例如在街頭看到身心障礙者)的感受與情緒。
 

這一兩天整天下著毛雨,到底需要多少雨點,才能濕潤一個乾旱的城市,需要多少經驗,才能告訴台灣的孩子:你們有多幸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