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全家吃完晚飯要收碗之際,轉到電視新聞某專題報導,報導地和新聞內容可以分享。
新聞裡的小朋友都是幼稚園,正唱著閩南語老歌,而且還是「黃昏的故鄉」此「等級」(以前尚有海外黑名單時期傳唱的歌曲),
因為唱的歌曲特別,更吸引我們的注意。
「Bin You(秉佑)~你看那些小朋友朧勒唱 tai-gi(台語)e(的) koa(歌)」,我們提醒在旁邊的佑佑看這些可愛的小朋友。
新聞畫面的老師說:
「這些小朋友 chia-pag(吃飯)e(的)時存(時候),我們也會問他們:這c(是)什麼菜,他們也都用tai-gi(台語)回答喔 」,受訪的老師這樣說。
然後鏡頭就帶到小朋友答菜、說台語俗諺的的畫面。
(找不到影像檔,只有文字檔)
這個新聞吸引我們的原因不在小朋友說閩南語、唱台語歌謠、諺語的畫面,是在最後新聞記者說的:
「○○○,台北報導」。
「哇!媽,這是台北 e 小朋友耶!」,我的認知瞬間有點震盪。
文化與台北城
台北城,很少聽到說閩南語的小朋友,尤其說這麼流利(至少畫面中影像呈現是如此)。
佑佑是個說閩南語的小朋友,雖然彥彥的保母不太會說閩南語,
但彥彥回家時我們都用閩南語和他互動,現在彥彥已經可以聽得懂我們的閩南語。
「Di-Di,去坐Co-Co-Va(搖椅的小馬)」~彥彥走過去騎著他的小搖馬。
從學生時代到現在,台北也算是我第二個故鄉,畢竟在這裡戀愛、結婚、生子,
太多的台北文化或許已經內化在我們的生活習慣。
除了語言。
因為我們在台北有部分的寂寞,是一種語言認同的孤獨感。
曾看過鄉下人笑看現代人的小品,已經忘記全文,但記得一些有趣的比較點。
我是南部小孩,對於台北(也可說是大都會)某些都會文化現象也覺得有趣:
- 部分台北人(或許不應該類歸為台北人,應該說都市人)買名牌的衣服給小孩穿,平常帶小孩去高級餐廳用餐,假日又回歸山林去吃鄉下餵雞的野菜。
- 挑最貴的餐廳吃飯,吃最高檔卻是便宜食品就有相同營養價值的食材(如燕窩VS白木耳)的食物。吃東西一定吃排隊人潮最多的名店,沒有排隊好像無法對這好吃的東西加分。
- 在酒桌上大吃大喝,然後大談如何減肥、如何戒酒的議題(自己的飯局,我就聽過老大說過喝酒的壞處云云,不過後來喝酒不都「再接再厲」、「再來一罐」、「不醉不歸」)。
- 出門搭「 小黃」(就算現在計程車漲價了),乘電梯上去樓上辦公室(就算只要爬二樓甚至一樓也懶得爬),下班後卻去付費的健身房,然後在跑步機上揮汗如雨(連運動,也要塑造自己是有品味的那一群?)
以上這些也是從小在南部小孩長大的我,看台北大都會部分人行徑的實際體驗。
不過生活在這裡也十幾年,我有時用莞爾的心態看這些現象,
但這些文化大多融入我的生活,生活得倒也愜意。
語言與台北城
只是對於語言,尤其自己有小孩後,語言這議題總是有讓人喟嘆的力道。
閩南語的歷程,始於我呱呱落地在嘉義老家中;
也許也可以倒過來說,我和父母的接觸,也是由閩南語展開有意義的互動。
更大些,閩南語除了與南部、嘉義、家人建立一種可以象徵、可以影射的、可以瞭解的生活外,
也幫助我瞭解,原來北部有一群人的生活溝通話語,是用另外一種不同於閩南語的語言。
我離開家北部求學後,在多數華語的生態圈中,伸出觸角去瞭解台北的文化,
當然包括台北多數的語言習慣。
在台北定居後,我的小孩為了與我的父母溝通,
他們的第一語言當然是我們的家庭語言:閩南語。
佑佑也許明年將去念幼稚園了,之前曾擔心他上幼稚園和其他小朋友的語言互動,
幾乎可以肯定,多數小朋友將以華語為第一(甚至唯一)語言,
佑佑聽的懂嗎?能和其他小朋友互動嗎?
不過佑佑最近會自己說一些華語,雖然咬字和語句沒這麼清楚(因為佑佑在說華語的句子中,常用閩南語穿插其中啦),
但也覺得他華語不知不覺的學的很快(而且很好笑)。
退一步想,我們可以放心的讓佑佑和社區的國小姊姊們(也都不會說華語)玩,
但佑佑和他們互動的也很好啊。
或許小孩有特殊的互動機制,而佑佑的華語能力也在互動中慢慢養成。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閩南語是我家互動的工具,也包含共同記憶」,
台灣南北的語文差異或許沒大家想像中的大,但身在台北的我們畢竟不想讓佑佑、彥彥成為僅會說一口流利華語的台北人。
理由很簡單,只是不想讓我家互動的感情與記憶產生斷層,
而且從我這代斷起。
小部分台北菁英
對於「小部分」(我相信大部分還是OK的)台北人把說閩南語的人看做是教育水平較低的一群,
他們華語的高傲,甚至高過台北101的高度,我碰過幾個,語言偏見產生的疏離感,我只能尊重。
這些小部分台北菁英(我相信他們確實教育程度應該不低)......
有志於去買名牌包,卻未曾關注過自己的文化。
他們以出國頻率當成世界公民的實踐者,卻不曾如練習曲般的注意過台灣的美景。
天涯海角,對這些高傲的菁英份子而言反而是最接近的。
腳下的土地與文化則是飄渺遙遠的。
閩南語對他們而言,就存在著嚼檳榔穿拖鞋的想像。
台北報導
因此當我們昨晚看到這則新聞時,看到這麼小就用融入雙語(他們的雙語是華語和閩南語,不是英語)教學時,
看到這是「台北」報導時,這些是台北的小朋友時,可想心中的瞬間訝異感有多大了。
有小孩總是有許多優點,當他們歡笑時引領我們歡愉、當他們哭泣時我們被感染憂心或煩躁。
但藉由教養小孩的過程和照相機的鏡頭,我們也可以讓未曾想像與感受的能力,盡情曝光。
未有小孩前,我只把這則新聞當新聞,
有小孩後,我體驗到更多的新聞,不存在於電視機播放,而是在心裡,從台北報導開始。
需要華語嗎?需要!需要閩南語嗎?更需要!對我家而言~(按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