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人生哲學的認知問題,之前一篇關於佑彥媽生日的文章,有人回應格子屬性和是否幸福的回應,有些想法或許可以分享討論。
完美的幸福?
幸與不幸通常是一線之隔,陳孝宣與詹仁雄的結婚,也代表一定程度「幸福」的定義,
一個名製作人加上一個線上女星,也有他們愛的結晶,正符合普羅大眾對甜蜜家庭的定義。
不過這場婚姻維持不到幾年,因此幸福某種程度是種迷藥,我們容易被這個詞彙迷失。
只喜歡追求「腦袋中想像幸福」的人,非常有可能產生「現實生活的不幸福」,真
正的貧窮不在追逐有形的物質,而是在追求「完美的幸福」。
只要你「凡事要求完美的幸福」,一昧想追求幸福,追求極致,
那你永遠只能處在不滿足的情感中,這樣的心態很顯然不幸福。
唯有懂得欣賞生命的「凹凸不平」(佑彥媽那MV最後沒改那個多餘的字,不過我是懶啦),
懂得如何在「順其自然」,這種人才有機會一窺幸福的堂奧。
育兒格子的屬性 V.S.態度問題
我們格子的幸福其實是一種育兒格子容易面臨的問題,因為多數育兒格子POST多是小孩的可愛,當然也會分享一些教養問題,
不過仔細統計後可瞭解,育兒格子的文章當然小孩的笑顏文章會多於哭臉文章,
當甜蜜文章強龍壓境後,育兒格子會偏向幸福就顯的「可以預測」。
屬於幸福格子?我們太一般,我們也沒刻意要維持。不過佑彥媽日前說我們格子看起來太幸福(奇怪,說這句話顯然……意指……她覺得不夠幸福?要檢討),我學妹也說:「學長,看你的日誌都很幸福耶」。
NONON,這些標籤就像好男人或好女人一樣,不值得去追求這種稱許。
某部分我有神經病式的豁達,研所好友「才」、「儀」和「姿」說我遇到要報告、考試或其他比較不OK的情況時,我常說:
「順其自然」。
因此「幸福」是一種「態度」問題,要幸福至少要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拼命工作,幻想自己原本買不起的名牌包包,等到存到錢夠了以後,才「發現」原來得到它的幸福只是維持一兩天的快樂,沒有你想像中的幸福。
第二:改變你的生活態度。
被商品化的幸福
生活態度可以自由掌控,否則廣告的威力可讓你跟隨他們的幸福論述。
例如有些人每次遇手機更新款時,就有蠢蠢欲動想更換的衝動,因為拿到新手機的感覺太幸福;
有些汽車廣告一直告訴我們,要開九人座的家庭房車,全家一起在車上的感覺才幸福。
以上這種例子太多,不過這些幸福論大多是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消費工業,藉由強勢通路、廣告對我們洗腦的結果,
我們不斷被告知,擁有這些東西,是達成幸福的關鍵,對我們人生有多麼重要。
資本主要長期塑造的「品味」,對幸福並沒有絕對因果論述。
或許受我父母影響(我爸媽都是節儉的人),手機的功能不就是能接聽、撥打?充其量就是攝錄影、發簡訊。
手機不像電腦一樣,如果更新就是系統效率提升、RAM擴大、硬碟變大,花一些錢確實得到效率提升的功用。手機有嗎?
手機的功能性近年已經變化不大,然而手機廠只要把外表型號略微更動,就又是一款「最新上市」的「新款」手機,
然後又「高價」上市,塑造品味與幸福論。
幸福神話:喜歡嗎?爸爸買給你
孩子對物慾的享受不一定原本就這麼高,很多都是父母「努力教出來」的。
不過我記得我姐曾告訴我:「要告訴小孩,什麼是他努力可以得到的,什麼是他努力也得不到的」。
不要創造幸福的神話,也不要認為「喜歡嗎?爸爸買給你」總是可以滿足小孩的幸福感(我家屬中產階級,這廣告詞肯定改寫:「喜歡嗎?爸爸買不起」)。
就是佑彥媽生日的那篇文章,我看到部分格友們對幸福的看法,
以上是一些我們關於幸福格子的自身解釋。
你覺得幸福就是幸福
我想,我們的格子傳遞某種自家的教育方式和價值,這些價值不一定放諸四海皆準,
幸福重點在你的態度如何選擇,而別人的幸福不一定能穿在自己身上。
我和佑彥媽來自不同的家庭,對幸福價值也顯不同(其實兩性對幸福的態度也不同),只能在異中求同尋求共識,
一個家庭的生活態度如果沒有共識,幸福論述很容易隨波逐流(例如被強勢商業廣告操作),
幸福的外衣太多套,每個家庭的幸福論述皆不相同,不是每個人都能穿同一套衣服,
你能想像達賴穿花襯衫的樣子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