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親子天下】音樂家也想吃麵包~和學音樂才藝孩子的家長共勉

這期親子天下雜誌有篇文章有意思,是國內知名大提琴家張正傑寫的「音樂家也想吃麵包」。是的,「麵包」的後面沒有疑問句。
我真的覺得這篇頗有意思,因為張正傑點出好多父母對於學音樂才藝的迷思,由音樂家口中說出來說服力夠,因為這可是經驗談,絕不是像我們嘴砲一枚。
不過我得說,文章中我同意多數,也就是說有小部分我不這麼同意。

先分享文中我同意的部分,文中很破題的說道:
很多人對音樂家、演奏家有一種美好的想像,看見大提琴家馬友友享譽世界,也幻想自己看起來「很有」音樂天分的兒女,日後也能走上這條名利雙收的演奏道路。
一個醫學院畢業的學生有很大機率成了醫生,但音樂系畢業的學生卻未必能走上演奏家這條道路。
我的學生中有五個到外國讀音樂博士,歸國後還找不到固定工作,他們都極端優秀,但在音樂路上能有幾個馬友友?
張正傑點出未來音樂路的「現況」。
我大體認同,學音樂不只可以學習欣賞音樂的能力(如果要欣賞,我覺得如果不涉及過份學理古典,「喜歡聽」就是「欣賞」,這是本能),也可發展一套快樂的模式。
這快樂不只是建築在父母的虛榮,還有聽音樂時的喜樂,還包括學習一首歌完成後的成就感,更包括如何努力彈奏一首歌「付出與收穫」的態度,還有自我存在意義的看法。
所以學會一首歌,那不只是一首歌。
以佑佑而言,我知道也聞出他喜歡被我們肯定的味道、喜歡被認可的渴望,這是對自我肯定的最初經驗。
要作一個音樂家,你不可能最好,你只有更好,因此他們一再被磨練到每個音準、每節節奏、用大小聲表達情緒、用彈奏的表情融入音符等,處處細節都需注意,這是一個音樂家所歷經的磨練。
因此他們學音樂的經驗是:「還不夠、還可以更好、整首歌應該要符合古典學派『應若是』的彈法」。
說真格的,我不太在意。
有時候佑佑在家彈奏鋼琴,他能把整首歌曲的音符都彈奏出來,我就覺得ㄛ密陀佛+阿們了,剩下來的就交給佑佑的鋼琴老師去「使力」。
佑佑的音樂老師也會調整孩子彈奏大小聲、音符的乾淨度,我覺得可取的是老師還是會告訴孩子:這首彈的不錯。
或某次,佑佑下課去鋼琴教室找老師(鋼琴教室離家走路約三、五分鐘而已),老師請佑佑彈奏一首歌給其他學琴的姊姊聽,這對孩子是肯定的,雖然佑佑彈的還是哩哩辣辣,但這個「舉動」都隱約告訴佑佑:你表現得很好。

原生家庭也讓我們有學音樂的機會,因此我知道音樂不能當飯吃,不是真的不能當飯吃,是因為自己沒有那種能力把音樂當飯吃,學音樂之路離我好遙遠,遙遠到如遠方星辰。
還好生了孩子後,孩子學鋼琴時,老師允許我進入教室。
我的個性非常不想打擾老師上課的自主,因為如果我是老師,我肯定不想讓家長進入教室!影響我上課,免談。
因此進入教室前和老師再三確定,老師的解釋是:家長坐後面聽教學,可順便聽孩子那個地方彈奏不對,回家孩子練習時可以「點」一下孩子哪裡的缺失。
因此從佑佑開始學鋼琴後,這十一個月我很少「缺課」,約四十幾次大概不超過三次「缺席」吧。
除了技巧上的提醒外,上課觀察孩子和老師的互動也很重要。因為我深刻瞭解孩子剛接觸音樂,不要因為要求太嚴格,反而搞到孩子厭惡音樂。
好險,老師沒讓這惡夢成真。
感謝孩子讓我有機會重溫學音樂的記憶,就算就算你們的孩子沒打算學音樂,那要感謝是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叫做「音樂CD」,這都讓音樂不再如此遙遠。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基本上就是個商業口吻,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的迷思不遑多讓。
如果說,壞的定義包括藥物濫用。
你知道多少中外知名搖滾歌手,私底下必須靠藥物創作或純粹享樂用,他們這行為在主流社會就是「壞」。
這樣說,「不學音樂的孩子也不一定變壞」聽起來更有邏輯。
張正傑這篇「音樂家也想吃麵包」文章對我是有用的,因為可以讓我思考孩子學音樂的目的、思考孩子學音樂不要好高騖遠、學音樂很難當飯吃......種種「務實的提醒」對我而言都夠了。
學音樂光靠老師是沒用的,學音樂需要勤勞。
但問題來了,學音樂光勤勞也是沒用。
延伸個話題:
佑佑某次在車上曾問我「愚公移山」是什麼意思。
我解釋完大概的「主流」意思後,我正要闡述我對「愚公移山」這故事的謬誤時(用勤勞和意志力移山?根本是不務實卻又被稱勵志的故事),孩子的媽使個眼色叫我不要太早「污染」孩子對這正向故事的看法。
不過在格子裡我倒可說,不是什麼事情勤勞就可以。
要說勤勞,蜜蜂也很勤勞、螞蟻也很勤勞,因此我非常認同張正傑點出來的問題,不是每一個學音樂者都可以勤勞的成為演奏家。
在古典音樂中誰都想當莫札特,那誰來當周杰倫,周杰倫沒在古典樂中創造地位,但卻在台灣流行音樂中創造傳奇。
我從來沒否定,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天分非常高、又是個自動學音樂的孩子,那他「也許」有辦法成為一個知名演奏家,不缺麵包。
我聽過父母逼孩子學鋼琴學到哭天喊地的例子,這種操作法是拿石頭雜自己的腳,親子關係肯定雙輸。

張正傑這篇「音樂家也想吃麵包」還以德國人的例子來說,他們學音樂的目的非常務實,終極目標就是想進入柏林愛樂交響樂團。
也提及:「以音計價」的故事和舒伯特的例子。
想讀嗎?不妨自己抽空買本這期親子天下雜誌來看,這篇只有兩頁,但讓家有學音樂的父母有更多「務實」的想法。
我不知道如何詮釋其他父母對自家孩子學音樂孩子的態度或「夢想」,我只清楚我自己的學音樂和自己孩子學鋼琴的親身經驗,因此我很樂於傳達這部份相關訊息或書摘感想。
最後拜託,不要學琴學到小孩想要拆了這個鋼琴,這實在扯翻了啦。
張正傑這篇「音樂家也想吃麵包」,麵包就是很世俗的收入意義。
不過如果吃不起吳寶春比較貴的麵包,音樂家也可吃個傳統的麵包,波羅、草莓麵包或白土司、烤土司,都一樣可口。
張正傑文中:「在台灣,若不能獨當一面,許多音樂人最後只能走向教學維生」。他的本意或許不是如此,但字裡行間的「只能」兩字還是容易隱含「教學維生」是缺少大器與成就的口吻。
如果要說每個人在世上都有「價值」,那能帶孩子進入音樂世界,我真的覺得這不比顯赫的音樂家「價值感」低。
他們的麵包也許沒這麼貴。
但重點是,好吃的麵包真的不一定這麼貴。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61179028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