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心情】從建中自殺少年到王建民,誰要的100分?

100分的分數代表的是什麼意義?很多工作的績效是被要求的,因為需要量化才看到的成果。連輔導工作也被當成「是否成功」的評量指標。輔導究竟是什麼?諮商究竟有沒有用?對於外人實在不容易說明,因為輔導的成功案例可以被創造,不過對於輔導員和個案之間的關係,隱藏許多量化無法彰顯的「成功」。個案輔導有時候可以用問題解決模式,用短暫的時間舒緩個案當下困擾或壓力,但有些輔導與陪伴需要兩、三年的輔導過程。

也許你說:「兩、三年?不會吧?」。這樣長的歷程真不確定,聽起來真叫人沮喪,因為這樣非常不合乎「成本效益」。但如果瞭解輔導是一種「漫長改變的過程」,那是對往後數十年可能產生的偏差行為與心態打預防針,我們就不覺得用兩、三年的輔導是沒效率的工作。

今年四月初在汐止跳軌自殺的蔡姓建中生,已是該校十一年來第七個自殺的學生,其中大多是因為課業壓力過大導致,自殺方式包括上吊、跳樓、燒炭等無所不有,不禁讓人們想問,現在的少年到底怎麼了?即使工作所處環境就是少年問題的大匯集區,我也會認為:「現在的少年怎麼了?」。

我一直印象很深,古允文教授在課堂曾把他的眼鏡拿下來,告訴我們看事情的立場不同,答案就不同,你的焦聚不同,你的模糊指數也不同,也就是:「焦點在哪裡,答案就在哪裡」。

即使我們受過正規學校系統的訓練,即使我們腦袋已有專業武器,但我也會思考,即使擁有2.0的視力,但我們真的看的到一切?還是我們用標準化的思維,把少年的問題套用在理論?

以犯罪學的社會控制論而論,Hirschi認為少年之所以不會犯罪是因為受到外在的社會控制力所影響,也就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少年和社會之間有各種不同的社會鍵來防止少年犯罪,當這些社會鍵變得薄弱時少年才會犯罪。

台灣的社會一直用我們看不到的方式在變遷,改變的不只是經濟生活,往後端延伸也包括親子關係,因油電雙漲帶動的物價高昇也會影響家庭關係,尤其對原本已經快解離的家庭而言,父母和孩子間的相處只會更差,這都是可預期的未來現況。

相對而言,因為近年來台灣生育率的降低,台灣父母平均生育孩子數通常只有一、兩個,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和解離家庭又是天地之別,因為這些孩子從小受到極盡保護式的照顧,至少年時反而會利用父母的寵愛心理,達到予取予求的目的。

從這兩種類型的少年來看,一個太過放鬆、一個太過保護,都造成少年進入學校與社會體制後與其他人際關係的衝突和撕裂,因此產生少年問題都是不意外的。這兩造都是兩極端的少年,也是我們處理最棘手的少年,因為問題有時候不只是少年,還有父母。

有時候聽過同仁輔導過幾個個案,個案的母親在電話中或家訪時總是告訴我們,等一下他說的話很多都是欺騙的,他是個自私、有心機的小孩,叫我不要被他騙了。我們都知道父母的「提前告知」是意味他們和孩子「交手」過的經驗就是如此,但一個連父母都不信任、不支持的小孩,誰認為給孩子關心和溫暖是值得付出的?

有些父母的關心過於侵略,要求過於苛刻,這種親子關係建立在高度的不信任感中,一個沒有愛與不被信任的孩子,他的行為非常可能出現違常,尤其是青春叛逆期的少年。

犯罪學者從古典犯罪理論的犯罪定義中,結合了實證犯罪學的研究文獻而建構出一般性犯罪理論,援引古典學派對人性本質的假設來說明犯罪及偏差行為對於人的吸引力,認為人是享樂主義取向,追求快樂、避免痛苦的理性動物。人要做到完全不違反法律規定,不偷、不搶、不傷害別人,紅燈停車比較容易;但如搶黃燈、超速、踰越禁止穿越的馬路、紅燈左轉等行為都比較容易出現。

 

昨日的王建民新聞讓許多人喟嘆,在別人眼中他一直是背著「台灣之光」的大聯盟投手,他的形象要100分是台灣人給的,台灣人要的。

他看似一棵大樹被種在美國大聯盟的投手丘上,他承載了兩千兩百萬人的希望,大樹看起來屹立不搖,連被風也毫無變化,但這是是我們表面的期待,而非理性的客觀,因為我們沒注意到微風吹起時,大樹的旁枝末節也跟著搖曳,樹上的榕葉也發出摩擦的聲音。

我們站在遠方,一直沒看到、一直沒聽到。

因為王建民的大樹性格和我們的見林不見樹,一旦看到原來大樹也會受挫,向來堅毅諒直的形象絕對受到比一般程度更嚴重的打擊,雖然我相信人生有高潮、低潮相伴,但我們真的要求每個人的形象都如此完美?我們真的需要訂出我們的孩子人生要100分的高標準嗎?

如果一個人從小被要求任何事情都必須達到完美標準,就像我們認為資質屬金字塔頂端的建中、北一女學生,他們有別人看不到的無形壓力每天罩頂,那我寧願告訴來諮商的母親,請容許孩子有偶爾犯些小錯、偶爾下課晚回家、偶爾說點無關緊要的小謊,偶爾和你用力的唱反調......這些在少年期都不算重大偏差行為,父母可以不必認同孩子的作為,但請試著理解他們這時期可以不被要求人生一定要100分。請不用當下言語和眼神讓孩子知道你的不信任與不親愛。

「孩子行為偏差,孩子本身必須負多一點責任」看似無誤,但在某種條件下我很同意精神科醫師王浩威的說法:「社會有時候用很複雜的方式謀殺了孩子」,文字張力很夠,誰能否認王醫師點出了大人沒看到的問題?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59925543

原始格子: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