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這篇是巧虎網銷部王小姐邀稿寫的,主要是寫關於我們家出遊旅遊的一些經驗分享,感謝他們一字未修尊重我寫的方向和方式,原文刊於巧連智官網。由於該網需要註冊成為會員才可閱讀,王小姐說可PO在自家格子,以下是我們家旅遊的經驗分享文,有興趣可參考。
創造戶外教室和家庭凝聚的機會
我們家的小孩老大佑佑今年五歲,老么彥彥今年三歲多,直到目前為止,他們都還沒上幼稚園。因此除了在家提供生活教育外,「出門旅遊」不僅是家庭情感溝通的機會、是我們對小孩「戶外教學課程」的一環,也是訓練感官力、玩心的收放體驗之旅。加上全家一起去進行「探險之旅」,這些旅行的親身體驗是學校課本教不來的教育法則,而旅行後的共同回憶是萬貫財富也買不到的人生瑰寶。
出遊的頻率和地點的選定
每週的週休二日,如果沒有工作上繁雜的我們會選一天帶小孩出去走走,有時後僅是住家附近的公園,有時會特別帶小孩到北海岸一帶走走,吹吹海風看看遠洋,都是平常都市生活中難得的體驗。
因為每個家庭的需求不同,經濟考量下,我們很少帶小孩到私人大型遊樂場,那些大型遊樂場動輒需好幾百元的門票費用。因為我們家小孩在「樂趣」的體驗上和一般小朋友不太一樣,我們家小孩他們的樂趣是建築在「去廟裡拜拜」這種看似簡單不過的景點選擇。
去廟裡拜拜不是強調迷信的信仰,但小孩能藉由拜拜替別人祝福(例如佑佑在拿香拜拜的時候,會「保佑全地球的人平安順利」、「保佑天上的阿公平安順利」等),體驗到惜福、尊重、善良、分享等無形的性本善。如果無法瞭解人性的本質,擁有一顆體恤別人的心,希望自己好外還能祝福別人,那再多的生命教育都是假象。
旅遊前的機會教育
我覺得帶孩子出遊前,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必須經過「很多選擇」和「很多討論」。
當我們進行比較長途的旅遊時,我們會事先選幾個點,這幾個經過我們初步篩選過的景點還會進行「次篩選」,這工作的主導權就交由「大家一起討論」,討論不出來還可進行「表決」。旅行不只是玩樂,它的事前規劃能延伸出許多小孩子該學、該知道的人生道理。
人生何處不是選擇?每個景點小孩子都想去,不過佑佑、彥彥得要有共識,
「表決是一種方式」,別看他們這麼小,他們已經大到可以「協商討論」了。彥彥三歲多,他有次和佑佑協商後他選擇退一步,「這次讓哥哥去這裡,下次換來我的這裡」,雖然童言童語,但當中卻有人生道理。
什麼是旅行的意義?
生活已經太多規矩,上班有公司規定,上學有學校規範,家庭內有家訓遺風,這些都需要遵守,有些父母是藉由威權管教樹立親子界線,現實生活這麼多「規範」,何不利用出遊時讓小孩、大人都放鬆些。重新定義親子快樂的保存期,讓快樂的長度與寬度頓時展延,這是屬於全家人共同的快樂記憶,對我們而言,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創造「only you」的旅遊行程
因此當別人問:這樣行程上的選擇適不適合時?我第一個會考慮「體力」。小孩如果還太小選擇去走山路的行程,這都是「折磨小孩和折磨自己」的事情。第二個考慮是「金錢」。很現實的,昂貴門票的遊樂園偶一為之可以,如果是平常每個例假日的隨遊就很不建議,因為對一般家庭而言,這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當然不是說帶小孩出去只在乎意義忽略品質,只是「品質」對每個人的定義並不相同。沒有任何一種旅遊型態適合所有的家庭,在強調「客製化」、「個別化」的商品製造年代,如何創造「only you」的旅遊行程,沒人說了準,因為每個旅遊內容都有獨特的味道。家庭旅遊計畫不應該是從電腦直接複製、列印下來的標準化行程。
有些家庭的品質是「跑車」,一路上順暢到達終點;有些家庭的旅遊像是「賓士車」,吃喝玩樂都是高品質饗宴;而我們家的旅行比較像是「計程車」,路上看到不錯的景點就隨看隨停,雖然旅途的過程中老是迷路,但在尋路的過程中也看到更多意想不到的風景。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走在擎天崗時,我突然摘了一朵路邊的小野花給小孩、我看到草地上有含羞草讓他們去體驗觸摸,這種感覺會比我花錢去花店買一束包裝很漂亮的花束更有意思。
家庭旅遊的附加價值
生活總有雜事與煩念,透過身心放鬆的旅行能讓家庭成員有彼此分享生命經驗的感覺,旅遊中的所見所聞,其酸甜苦辣都是小孩成長的必須,小孩在旅行中的跌倒哭泣和奔跑笑顏都應該存在,兩者都不可或缺。
從旅行前的期待、規劃行程、討論住宿、尋找想吃的美食、事後的文字記錄、照片整理與不經意的提到某些景點的共同記憶.......誰說高潮只有一瞬間?這些過程都讓「快樂的本質」延續。
因為兩個小孩年紀還小,因此我們的旅遊都僅限於台灣。但每一次和小孩的全家出遊,都讓我感覺像進入到一個新的國度,就算這個景點在我還沒小孩前已經來過N次。
我感謝我的小孩,讓我用他們的眼睛重新看這個世界,也讓我知道:台灣,原來這麼美,全家出遊的快樂原來會延續,也會上癮。
原文出處:http://blog.xuite.net/xalekd/940109/31557540
原文出處:佑佑皮皮.hom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